在持续了二十多天的阴雨绵绵后,多年干涸的甘渭河终于因上游两座水库(桃山水库和西番沟水库)泄洪而远远就能听见洪水声。今天,作为生于甘渭河畔,长于斯的60后,我寻声行走在河堤上,尽情欣赏着这多少年来罕见的哗哗激流随着高低起伏的河床不断变换着欢快的调子奔向远方的情景时,不由得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样是这条河,每逢大雨过后(哪怕只有一场较大的雨),突发的洪水往往会咆哮得整个甘渭川地动山摇,河水冲上岸,漫过树林掏挖得两岸的高崖不时跌入激流中溅起数米高的黄泥巨浪,狠狠地砸向露在水面上的树冠,那些树木随即要么被拦腰折断,要么就连根拔起,在洪水中翻滚着冲向下游……
这时, 村民们往往会站在村口远远地看着洪水慢下来后,就卷起裤管用锄头之类勾捞水里的浪渣,晒干了当柴禾烧水做饭。尽管交通被洪水阻断,不能正常出入,但在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接连几天都会看见有肩挑背扛,或是用手推车推着从水里捞上来的意外收获,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但凡河不论大小都有河无堤更无桥,直到1984年的一场大暴雨将县乡公路冲毁后,才在甘渭河古城段修建了第一座三拱石拱桥(为增加泄洪和减轻桥身的重量,建造者在大拱的两肩上又分别设计了两个小拱)。大桥从动工修建开始,几乎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前来围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光甘渭河曹务至威戎河段上就建造了大大小小二十几座石拱桥或石孔桥,它们为两岸人民雨雪天安全出入和外面世界的无限联通提供了安全保障。沿河两岸又用混凝土构筑了坚固的河堤,即便于多雨天泄洪 ,又为沿线人民平添了不少良田面积。
正是这大大小小二十多座石拱桥的出现,为两岸人民既使在雨雪天也能与外面的世界风雨无阻的保持联通,更为重要的是把大山深处的纯朴与乡镇文明有机的融合为一体,还把南北两座山间的距离热热闹闹地缩短了……
现在,有水的河里再也见不到趟水者和打捞浪渣的人了,乡间小道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硬化路,路上的农民伯伯大都开着小车或大大小小的各种农用三轮车经过石桥进出大山,河堤上每天也有晨练和晚饭后散步的人们,他们三三两两相约在一起,一边悠闲地走着一边相互诉说着乡村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