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董大》看人生:被埋没时别灰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以其辉煌的文化与开放的气象,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盛世。然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仍有许多才华横溢之人,因种种原因而被埋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同,适与董大,便是这样两位在唐代边缘挣扎的文人。

    董庭兰,高适称他为董大,因为他在家族中排行老大,是一位技艺超群的乐工,擅长弹奏《胡笳》等古曲。盛唐边塞诗人李颀曾在听了董庭兰弹琴后,写了一首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来赞叹他琴艺精湛。然而,在当时的长安,流行的是胡乐,人们追逐的是轻快、欢快的旋律,而董大这古老的曲调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古琴以清幽、高雅著称,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才能深入欣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表达了诗人古琴音乐不受重视的感慨。而董庭兰的琴音,本应是高山流水,却无人能懂其中的深意;他的艺术追求,本应是阳春白雪,却在这喧嚣尘世中无人问津,只能在寂静的角落里,独自品味着“曲高和寡”的寂寞。

高适,这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寒士,同样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他目睹了战场上的惨烈与不公,写下了《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的孤独,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满腔热血无处施展的无奈。他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却只能在尘世的喧嚣中徘徊,他的才华被时代的喧嚣所掩盖,他的理想在现实的泥沼中逐渐模糊。

    一个是被俗乐淹没的乐工,一个是被官场冷落的寒士,正是这种相似的孤独,让高适与董大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相遇。两个落魄之人同病相怜,也惺惺相惜。彼时,40多岁的高适功业未就,名动长安的琴师董庭兰因房琯被贬被迫离开长安,两人在睢阳再次重逢,相聚短短数日后,不得不再次分开各奔前程。在分别之际,高适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别董大》。

    诗的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千里,遮天蔽日,白日昏暗无光,北风呼啸,大雁南飞,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既是对当时恶劣天气的真实描绘,又何尝不是高适和董大二人所处的艰难处境的象征呢?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同在这风雪交加的天地间,孤独而迷茫,前途一片灰暗。然而,就在这样的低沉氛围中,高适笔锋一转,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洪亮之音打破了沉寂。高适相信,凭借董大的音乐才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会遇到赏识他的人。同时,这也是高适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在这艰难的世道中,自己的才干终有一天会被认可。

    “天下谁人不识君”以一种反问的形式,看似夸张,却蕴含着盛唐特有的自信。那是一个相信“怀才必遇”的时代,士人坚信“真才必被看见”。李白可以豪迈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可以壮志凌云地表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豪迈的自信,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这种自信让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与豁达。也是高适与董大内心深处的执着,更是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信念坚守。

这种信念,不仅在唐代文人中流传,也激励着后世无数的创造者。古今中外,真正的创造者往往需要穿越“无人识”的黑暗。梵高在生前无人问津,卡夫卡的作品在他去世后才被广泛认可。然而,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在孤独中坚守,最终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能从高适与董大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虽然时代不同,但孤独与迷茫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或许也会像他们一样,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感到不被理解。然而,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才华与价值,就一定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就像“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的那样,真正的才华,终将在岁月的长河中被发现,被铭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