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清单主题营谢绝了米瑟的邀请,本次果断应邀参加,转眼又到了总结的日子。记得猫叔说过,只有当你认识到自己当初傻逼的时候,才算真正成长;而记录远比回忆可靠;所以为了便于日后观察,本次照旧不谦虚。
我的心态
本次活动,我像去年行动营一样提前一天写好,并且争取第一时间完成录音。这并不是因为我态度积极,只是写作的事情会在后台偷偷运行,一直占用我的内存,越早完成反而越省事。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在立“军令状”的时候果断拿@奕晴的头像做赌注,但是我其实也有隐忧。
上周工作上的两次意外事件让我压力倍增:首先是17号,上级突然要求我们项目生活区实行门禁管理,限我3天之内收集生活区各单位所有车辆信息,制作、发放通行证;其次是从18号到今天,现场遭遇3次全面停电。这两件烂事让我和我代管的体系陷入了瘫痪——业主的保安早早开始把各单位的车堵在门口——也为我后期的文章增添了几分戾气。
即使在此之前,我对这本《少做一点不会死》也表现出了一些抗拒:首先我不愿意接受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的生活方式,其次是我认为作者虽然能体谅读者的实际情况,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影响,好像他的工作只看成绩,而出了问题没有人找他算账。
我在正式打卡之前先将这书读了一半,并且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吐槽自己和作者的分歧,可惜最终没能及时跟进。而上文那两件烂事,以及新疆当地的维稳形势再次提醒我们:意外和风险无处不在;若不早做准备,恐怕@奕晴的头像都要保不住了。
我的收获
好在抗拒只是开始不是结束。正如我有几个最好的朋友都是化敌为友,当我完成了10天的任务,回头再看:其实自己已经从中接受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我在上周一尽力整理了自己办公桌上的文件和废纸。虽然这次的努力在门禁事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61辆汽车和22辆三轮车的资料淹没了我),但我已经开始考虑:有些资料虽然是签过字盖过章,但它确实是有时效的,存过一份剩下的就可以扔掉。今天渡过了门禁危机,我又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复原了自己的办公桌。
其次是对自己处理碎片时间的方法有了一点信心。我和作者都不擅长在不同的工作当中来回切换,于是就要设法将一些杂事集中处理。想来我在月底集中处理各类报表是符合这种要求的;而我通过微信群来预约大家集中进行安全教育,也不失为主动安排。另外我这段日子没怎么关注微信上的活动,看完这书之后也安心了。
最后我践行得最彻底的就是拒绝。从对外的拖延、顶撞到对内的削减娱乐、上网时间,我这两周总体上是过得精简了。
我在此期间还有几个意外的收获:
首先是群里的@必赢打卡速度实在是惊人,每天12:04之前就修改完了,甚至12:01之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打卡,只差录音。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和行动能手之间的差距,人家估计是精确到秒的。
其次是我同桌@燕妮,每天单位限网,家里孩子生病,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坚持每天7点打卡,这种意志力和习惯力也是让人敬佩。
第三是我在打卡期间开坑了一个短篇小说,预计今天写到矛盾爆发的部分。
最后我原先认识的一位牛人偶然回到了我们工地,我抓紧机会请他出去吃了一顿饭。这算是我第一次面基,今年争取再上南方去一趟。
未尽事宜
这次精读主题营活动中,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和大家多多链接。
比如阅兵活动我没参加,同桌评语大概只评了一半,而别人的优秀作品更没看过,自己打卡的时候也没有参照同桌的建议及时改进。群里只对几个人的名字有点印象,别人加了我也是老样子爱答不理的。不擅于与人保持联系是我的一大弱点,好在这本《少做一点不会死》为我指出了一条道路,让我集中力量处理事情,安心与少数人相处。
从长远来看,我与作者的几个根本的分歧也没有消除:包括从外界寻求动力、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以及清晰的人生目标。至于风险的事情,我坚持认为是作者考虑不周,且不存在达成一致的可能。
我坚信人生总得来说是充满未知和意外的。这次的活动提高了我的工作、生活节奏,让我向外跨出了一步,而且达到了开营时写下的预期状态(其他事情没落下),总而言之是有收获的。
顺便,选这本《少做一点不会死》的人好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