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恩,U读书共创核心团队的几位伙伴:老刘、程克己老师、建珍和伟华,陪着我一起对16号我召集的关于U读书模型落地会议的复盘。
最初,我们约定的时间是下午2:00,但因为临时有事冲突,跟老刘再次约到下午4:30,结果,当我好不容易于4:30上线时,人还在车上,不得不再次跟伙伴们说明,再过10分钟可以说话。
伙伴们对我的迟到给予了无限的包容,太感动了。
复盘前,老刘带着大家轻聊,分别介绍自己当下的心情,正在经历的事情,一个看似简单的check in,行云流水,体现了老刘圆融的主持风格,不知不觉中,老刘给大家建立了一个非常轻松、安全的对话场域。老刘对U工具的使用如此熟练,是他长久泡U的结果,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式的示范。
首先由我来根据自己的预设与实际完成的情况进行复盘:
20230816听海澄心第23期
活动前召集人的内在状态构建
1.联结初心(原则:明白“我是谁”,使我能够更加真实地与人对话)
面对如何保持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挑战,明确我是谁,我与邀请参加活动的小伙伴在一起的初心是什么,我召集这次活动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金霞:我召集这次活动的初心是听大家对U读书在线下共读活动中落地实施的可行性的方法,以便于今后在我的线下共读活动中实施。
复盘记录:
我觉得不好,我的评判来自哪里?我感觉到自己没有按召集令的设计思路来,整个过程感觉跑偏了,这是我对活动整体的感觉。
但初心还在,活动的进展是围绕初心来展开来进行,这是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老刘:
原来的设计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活动的过程怎么样?做得好的地方在哪?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2.厘清意图(原则:意图是行动的基础)
面对人们心存怀疑(“内心隐藏的动机”)的挑战,明确召集这次会议,我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它和我的初心是否一致,在这次会议中,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会成为什么(共同愿景)?
金霞:我最主要的意图是将U读书的模型为我所用,指导我的校家社学习共同体的线下读书活动。它和我的初心是一致的。在这次会议中,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愿景就是实践U读书,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
复盘记录:
和初心一致,意图是将U读书的模型为我所用。
3.真诚邀请(原则:真诚、友好、慷慨都是保持全然在当下的要素)
面对被拒绝的挑战,我要邀请谁,在我发出的邀请中,核心要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参加,他们有什么好奇?
金霞:面对被拒绝的挑战,我要邀请笃行街里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伙伴;在我发出的邀请中,核心要素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他们参加是因为他们也爱读书,也希望用一种轻松的压力不大的读书方式读好书,提升自己;他们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式,这样的读书方式怎么操作?
复盘记录:获得老刘老师的支持,召集令中有一首诗,做成海报,但如果只是诗担心大家不明白,所以加上了一点设计,前后做个三个版本,在修改过程中做了比较多的思考,又找伙伴们数次帮助提建议,才有了最后的版本。在做海报的过程,我表达我的真诚,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让大家通过海报能知道我想做什么。
召集人的场域打造和主持心法
4.设置情境(原则:清晰表达召集人的初心和会议目的)
面对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假设的挑战,明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怎么联结,才能彼此看见每个人的意图,才能明晰背景,明确参与者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知道的时间和方式,才能够全身心参与?
金霞:面对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假设的挑战,明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将U读书模式在线下学习共同体中落地实施;通过放下评判、放下恐惧、放下嘲讽,打开三器,共煮石头汤的方式参与。分享者分享10-15分钟,明确这次会议的目的;参与者静默1分钟,准备提问;参与者用提问的方式厘清意图(5分钟);根据参与者人数分组讨论、分享、结晶,共10分钟;煮石头汤:各小组讨论、分享结晶(10-15分钟)。
复盘记录:
金霞:
在Check in 部分用了九张卡牌,借助卡牌,帮助每个人打开自己,但在这过程中,我没能把流程说清楚,没能多花时间让大家明确意图所以这个地方我自己感觉做得不够好。煮石头汤也是,也没能说清楚怎么做,导致大家比较不清楚,是我做得不到位的。
伟华:
在金霞姐姐说那个九张卡片,九张卡片的时候,她说她没有讲清楚那个意图,其实我还挺清楚那个意图的,不知道是不是我有玩过,其实我特别的清楚那个意图,唯一一个问题是我看不清楚。很难去跟这个画面进行一个特别深刻的连接,这个是我作为一个参与者的一个角度提出的一个自己不清楚的地方。
5.建造对话容器(原则:富有生机的外在环境和清晰、共同认可的参与原则)
面对召集人不好意思坚持让大家遵守参与原则的挑战,明确参与者需要什么,才能在这次会议中有安全感,没有评判,没有水平高低,邀请大家一起共创,明确什么能够让这个会场富有生机,邀请大家一起共创,包括奖励机制的设计,明确大家必须遵守哪些参与原则,如何积极参与而又尊重彼此?
金霞:作为主持人,从会议开场时与大家开视频互动;放下评判、敞开自己,真实真诚地表达对参与者的欢迎,让参与者感受到安全、舒适;我打开三器,临在当下,邀请大家一起共创,对于参与者的状态及时反馈;大家必须遵守的参与原则是谁发言,谁打开视频,设置成焦点,观察者拍照发送会议室,最后所有参与者开视频拍照留存,让每一位所有参与者都被看见。
复盘记录:
小组对话时,由于权限的限制,我只能分出两个小组,其他人在大厅,感觉有些老师没得到得充分参与的机会,而我和建珍两个人没有按照流程来对话,虽然是敞开是真诚,但叛离了初心,但在大组交流时,我又能聚焦每一个人的注意力,让发言的人得到聚焦。作为主持人,“临在当下”的感觉不大好,因为我在关注每一个人。
6.聆听每个人的心声(原则:每个人的心声都是被需要的,能够揭示整体参与中的真实智慧)
面对不耐烦和评判的挑战,明确我们是谁,我们来这里要说什么,我们要一起做什么,我们如何聆听每个参与者的发言,有什么方法和工具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完整地表达自己?
金霞:大家围绕“我们是谁,我们来这里要说什么,我们要一起做什么,有什么方法和工具能够让U读书落地?”进行交流。(5分钟)
聆听每个参与者的发言后,及时反馈,并邀请其他参与者反馈、碰撞,表达自己当下的自然流现。聆听、反馈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完整地表达自己。
复盘记录:
金霞:
开始这一段我感觉做得挺好,小组发言部分,但在散聊时,看到大家的反馈与状态,没能达到我所希望的样子,所以我开始有了评判。
老刘:
画布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分组中效果还是有一些的,在大组的时候,大家在讲小组对话情况时,第六第七部分还是可以的,但我们是不是有引导问题给大家?是不是缺了引导问题, U然视界里几位老师都是很好的引导师,有好的引导问题。但这个没问题,可以多翻翻书,有关引导师的技术。
伟华:
小组讨论以后,在大组里面交流时,我特别赞成老刘老师刚才提到的一个好的引导师,要有一些技术的支持,包括刚才他提到有没有引导问题,那假如有引导的问题,可能更多的人就能够聚焦到这个问题来进行反馈跟交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哪一些人,就像我们做正念冥想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意识跑出去了,要轻轻的把它拉回来,那我们就可以借助问题这个技术,这一个脚手架把它再拉回来,那可能就不会产生您说的后面怎么好像旁听的人更多了,就是您看到这个现状,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老刘老师刚才提的这一个建议挺好的。但同时我也很赞成克已老师说的静默的需求,我昨天晚上在教学勇气的书里,我读到了一段话,我还想把这一段话再跟你们分享一下,就在32页,“相信并学会沉静的力量”,“沉静是这个嘈杂世界中的一份礼物,也是让人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要让每个人内在的智慧浮现,让每个声音都被听到,被珍视,沉静却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句话,“沉静自有其蕴力,经过了足够时间的沉静,沉静往往能带来突破性的洞见。”我觉得特别好。然后下面还有讲了几个方式,提到这一些做法都能够让参与者充分的与问题多待一会儿。我觉得这个太美好了。把问题这个脚手架拿好,把技术给抓好,然后就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它沉静,也不怕它安静下来,借用问题这个脚手架,轻轻的拉回来,那可能通过静默,大家真的更能够去产生一些突破常规的洞见,也说不定呢。所以我觉得两位前辈真的是特别的有智慧,我刚刚从你们两位的那个复盘当中,我就看到了特别棒的一个事情,你看一个提到的问题,一个提到的静默,那把它放在一起,那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觉察或者洞见。
7.关键对话(原则:有意义的交流能够创造彼此连接、相互依存的整体)
面对自我意识过剩的挑战,在“关键对话”环节,我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护持大家的对话,在现场我如何确认我们准备好进入“关键对话”,留意我现在对什么有了觉察并保持开放的心态(之前我并没有觉察和做到开放。),留意现在有什么智慧已经显现出来了?
金霞:这个环节,我会在分享者、参与者表达前,用“我们准备好进入关键对话了吗?留意我现在对什么有了觉察并保持开放的心态;现在有什么智慧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样的句式引导大家进行关键对话,并邀请参与者用笔记录下来。
复盘记录:
做为主持人,我没能观察到大家的状态,感觉到大家的零乱,旁听的状态多了,给我很大的打击,没能给我一个我需要的表达,所以感觉这一块我做得不好,只有咱们少数几个人比较在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我没能给予回馈。
8.共同创造(原则:生成出之前未曾有过的新事物)
面对有人不全身心参与的挑战,我们如何识别并收获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智慧,有什么新的洞见可以应用在我们彼此的关系、社群、个人生活或组织业务中?
金霞:结合今天会议的主题,我们有什么新的洞见可以应用在我们彼此的关系、社群、个人生活或组织业务中?分小组共创10分钟,集体交流结晶。(10分钟)
复盘记录:
交流结晶时,瀑布流部分,只有几个人发出。把8和9两个部分混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限,看到大家的结晶时,也没能看到我想到的部分,所以特别郁闷,我对自己的评判让我产生不想说的状态,也和伟华说我自己的评判,哪怕伟华给了我好的反馈,我也仍然觉得不好。反思过程,感觉我被ppt带着跑。
9.行动承诺(原则:协调一致的行动会推动事情朝着大家共同希望得到的结果前行)
面对缺乏协调一致的挑战,要实现高度的承诺、担责,需要明确什么,要使大家更愿意去行动,我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金霞:每人准备一句话,会如何将今晚的共创运用到自己的读书或社群读书活动中去?(2分钟)形成瀑布流
复盘记录:
看到大家很少有人发出自己的结晶,我有点失望,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后来知道是因为网络的原因,大家发不出来我们调整为让大家自己念出来。算是临时救场。
建珍:
刚才金霞提到,我们两个人聊时背离初心,但我没有这个感觉,原则里有提到,可能有质疑,就是老刘老师提到群里有人在干架,程老师提到静默,我都觉得对的,没问题,在带家长读书时,有时就是静的,有时候可能大家就是在思考,我们就去等,瀑布流打不出来,可能就是遇到了问题。不因为场域有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状态,而去评判。不论是谈论孩子读书,还是课堂,都是U的过程。
伟华:
瀑布流,有时候不是大家不想说,有的时候是真的大家在静默,也有的时候就是网络上面出现了某一方面的小问题,或者也有一种可能,我把我当时的那种感受跟您分享,就是我在打瀑布流的时候,您说开始,我竟然看不到任何一个老师有发出任何一句话。那这时候我就在想是怎么回事,大家不发,那大家不发,我一个很被动的需要人推一把的人,我就想说我不要第一个,我要等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所以我就在等啊等啊等,诶,怎么大家还不发呢?后面我感觉到如果我再不发的话,金霞姐姐会难过,会伤心,然后我就发下去了,今天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吧,结果你知道吗?发下去以后我也看不到我自己的。所以第一是技术上面的问题,第二个还有人可能会像我一样,不敢去做第一个,还有可能就有人还在思考,所以在这个地方也不用去尴尬,也不用去难过,也不用给自己很多的评判,因为在这个背后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正在发生,那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就站这些人的角度,他可能遇到了什么问题,没关系,再把问题轻轻的拉回来。可能大家还在思考,还有可能还在怎么样,那我先把我自己的瀑布流跟大家说一说,那谁也能来往下接,我们没有文字的瀑布流,我们就拿语音的瀑布流也可以换个方式来,或者怎么样来,我觉得都是可取的,就是不着急,也不害怕,慢慢来,实在往前进不了,我们就往后退一步,这是我们省里面的这个教研员经常教我们的,慢下来,不行的时候就往后退一步,有时候退就是进,当你往后退,学就会往前进,这是他经常教我们的一句话,我觉得说特别的有道理,那把它放到任何一个场域里面。感觉都是可行的。
总结复盘记录:
老刘:
还有一个共同创造的地方,我们现在这个五人组就是创造的结果,建珍开始,我们很快建了一个五人群,有些东西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
过程是有要求的,如何识别创造出来的智慧。把每个小组讲的东西抓住,所以在共同创造时,可以抓住这些点去引导去生发。
程老师:
我对整个流程的整体感觉,主持很流畅,给我思考、对话的节奏很好,能得以自然流现,感觉到整个收获很大,以往参加很多,但没有这次收获大,当我静下心来聆听,能听到很多创造的自然流现的东西。觉察到整个人就是要向外看向内看,能观察自己,能想想自己,所以整个感觉很好
对金霞的主持感觉很好,整个过程就这样顺下来了,就是在瀑布流时打不上字,在这里卡住了,其他整个感觉很顺畅。小组时,发现其他老师讲的切入点与我讲的切入点不一样,原来我想的是自己独立的把它弄懂,自己有这样的意志力,能形成自己万能的读书小U过程,才能进入大U。但另外两位老师讲的角度,只要是伟大事物,就是U读书。
这次还得到一个共创,感觉到延伸性很长,刚才金霞提到卡点,但我感觉需要静默,有时候就需要静默,要建立这样的场域,就像伟华昨天提到要等待孩子,这个等待我觉得很妙,咱们U读书也需要这样的等待,需要涌现。
金霞:
通过你们的回馈,让我感觉到再回顾过程,确实是这样,可能是我有点急,但也有可圈可点的,瀑布流是这样,有时候就是发不上去,我在和我以前的经验进行对比,我还没走到U的底部,还需要继续修练。和大家一交流,一碰撞,现在我的状态就应该潜入到U的底部,我能把过去的经验暂悬了,放下评判。我知道自己所处的U的阶段,是我此刻的洞察。
伟华:
我第一很想说的是,我特别的佩服金霞姐姐,因为这是我做不到的事情,我觉得还很需要勇气,然后金霞姐姐能够一下子说我来做这个召集人,所以,第一,她有勇气。
第二佩服她的,就是刚才听金姐姐在讲做海报的那个过程。做了几次海报,然后中间和多少人去交流,聆听大家的建议,如何的做修缮,那些画面的过程我看得特别的清楚,我就发现说金霞姐姐不仅有勇气,还非常有责任感,她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的那个意愿就透过那个海报让我看的一清二楚。
第三个佩服的是,她说她没有临在当下,但其实我感觉她非常的临在当下,为什么?因为她临在当下的那个感觉是她是主持人,是召集人的那个临在当下,她没有把自己说放在参加活动的人,她时刻在观察小组的对话是怎么样的,等会在大群里面要怎么让大家来一起交流,大家没有交流起来,那她这个主持人,要怎么办,这个是让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个状态,虽然金霞姐姐很多评判,但是我真的看到了她身上非常好的品质。能够值得我一再的去品读。
第四非常好的品质是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份文档里面,金霞姐姐加入了每一个自己的复盘,就是在复盘的下面,发现她非常棒的是这个活动结束以后,自己回头梳理了一下整个活动的过程,这恰恰是我们很多老师一节课上完都没有办法去好好的做反思一个不足,所以姐姐做这一件事情让我觉得特别的棒。
最后,因为有这一场召集,所以大家刚才也提到我们就有这个共创组,五人组的生发,这是多么棒的一个事情,如果没有这一场活动的一个召集,哪里来的后面的这个生发和共创呢?所以这个事情后面的好处还是特别多的,后面的创造还是特别多的,说不定我们这五个人真的还能够继续创造。
最后我就是要向你们所有人学习,因为今天的这个复盘又让我获得特别多的收获,所以非常感谢姐姐的召集,也非常感谢克已老师作为那个主讲人,那我们看到U读书的模样,还看到老刘老师的很多的分享,然后这些分享都让我觉得特别的了不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包括建珍老师刚才也提到很多角度的思考,五个人就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场域,谢谢这个共创,也谢谢能让我有这个机会加,比心。
老刘:
建珍,明天的活动你还有问题吗?基本上读书会也大概会是这样一个过程,从Check in开始,后面的共创和承诺不是每个活动都有,如果大家有一个生发,也可以再碰一碰,还有召集令也可以用
回答伟华的问题,金霞的复盘是在活动设计时就写下来,包括你的意图等,包括怎么建立这个场域,怎么邀请,所以主持时就有这个框架,假如就这个框架,你们下次敢用吗?可以都来试一试。建珍明天也可以试一下。
今天我们没有复盘流程,会后我们自己可以在文档里面补一下自己反馈,也是一种沉淀。今天的复盘也是一种体验,体验一种读书方法 ,奥托有一个原型画面,假如你做创新画面,召集几个人做这个画面,比如克已老师要召集更多的人,有五个步骤,画面是贯穿整个的。书不一定要读,但可以很好的把书用起来。
程老师:
老刘老师提到的技术,让我长见识了。老刘老师的主持,有一点我很感兴趣,一开始把情绪调动起来,讲相关的故事,小故事比卡片的效果来得还好,通过讲小故事一下子把开场的状态提高起来。
建珍:
这个工具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可以用起来。
金霞:
召集令这块我今天更清晰了,我的问题在哪,就是少了问题引导,腾讯文档里我设计好了,这个框架真的好,我的问题没能针对活动,把活动拎出来。
老刘老师很轻松自然的带到每个环节。控场能力很强。
我们这个小场域所收获到特别多。
程老师:
从事中生发的能量。
老刘:
召集九问大家可以多了解,也可以买召集令的书,可以对应着读,寻找相应的工具,你们只要多走几次,一定比我更好,老师是天然的召集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