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很难写,写不好就变成了电影简介,所以一直未敢插足。平日喜欢挤时间看大片,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已经看过好几遍,但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认知。而且最要命的是,每每看罢,都似曾有话要说,但又每每语噎难言。昨晚再次翻看,仿佛被雷击般记下了那位在肖申克监狱呆了30年之久的杀人犯瑞恩说得一段话,大意是:起初你恨它(指肖申克监狱),后来你慢慢适应了它,并渐渐地喜欢上了它,最后依赖于它,这就是体制……
我不知“体制”一词翻译的是否正确,我们不妨用制度或环境这些中性词汇来替换它。每一个个体有被所处的制度或环境慢慢同化的必然倾向,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看了肖申克监狱长的所作所为,使我想起一位公安领域的朋友说过的一段话:一个部门如果是10个人,其中7、8个刚直不阿,其他几个就翻不起浪来;但如果7、8个到处吃拿卡要无恶不作,另外几个正直之人就会被看成是白痴另类,不被慢慢同化就是自我孤立,最终被排挤出这个群体。
西安曾报料过的某公安缉毒科多人集体参与贩毒就是一例。另外,这位朋友还告诉笔者,平日里,民不举官不究,明知辖区内谁在偷车、谁在贩毒,那就全当“养着”,直等到每年年底严打指标下来,顺藤摸瓜地抓来完成“指标”,上上下下都能有个交待。当然年终奖与这有否瓜葛,在此不敢妄言。
扯远了。
在《肖申克的救赎》的整部影片中,弥散着斯蒂芬·金这位恐怖小说大师的一贯气息。故事描写1947年,年轻的银行副总裁安迪·杜弗尼因涉嫌枪杀妻子和她的情人被判处两个终身监禁,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他的余生。老油条瑞恩看出安迪有逃跑的迹象,因为安迪花了10美元从无所不能的他手里买了把小镐,瑞恩提醒安迪,如果凭借这把小镐想从肖申克逃出去,他得挖600年。
为了让安迪既来之则安之,瑞恩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而安迪却坚信一切希望是需要自己动手创造的,这和我们现在“幸福是靠个人奋斗”的论调如出一辙。“不忙着生存,就忙着死亡。”这让笔者想起与之产生强烈反差的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等待戈多》中的那两个人,整日无所事事抓耳挠腮,上吊寻死地等待着戈多的出现。虽然贝克特获诺贝尔奖后卖关子地说:我不知道戈多是谁,如果知道早就告诉你了……
又扯远了。
总之在这里总想以阴暗的心理,将肖申克监狱与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但由于笨嘴拙舌,只能是东拉西扯,揣着明白(装糊涂)却难以成章。整部影片让我最为震撼的是那个名叫布鲁克斯的老人,他在肖申克狱中度过了50个春秋,但当他得知假释令后,竟像被剪了翅膀的鸟儿,笼门向它敞开,却已经不知如何飞翔了。如此,一幕欧·亨利笔下的《警察与赞美诗》就此上演。老布鲁克斯曾想刺杀告诉他被假释消息的狱友,换得继续留在肖申克的理由。但可怜布鲁克斯老的连做恶的勇气和力气也没有了。50年啊,老布鲁克斯已经不想离开肖申克了,他已经适应并依赖肖申克的体制——制度或说是环境。虽说肖申克的体制是非人的体制(制度或环境),虽说老鼠喜欢生活在阴沟洞里的恶劣环境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再恶劣的环境都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将人同化,并让人依赖备至。
再次扯远了。
最终,可怜的老布鲁克斯为了躲避出狱,在高高的悬梁上用小刀刻下“Brooks was here”(布鲁克斯曾活在这里),以自缢的方式为自己在肖申克的岁月画上了句号。
当然,影片也有光明和不失黑色幽默成份,无所不能的人犯瑞恩几次都在袒露改过心声中被盖上“不合格”假释的图章;更滑稽的是,当瑞恩绝望地表示绝无悔意,决意要把牢底坐穿时,竟感动了假释委员会人员,给他盖上了“合格”的图章释放了。看来逆反心理是我们这等高等物种人类特有的心理趋向。出狱后的瑞恩与成功逃离肖申克的安迪在墨西哥的小岛日哈塔尼奥相遇,那是整部片子里唯一拥有灿烂阳光的影像。
这部根据作家斯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曾获得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虽然没能最终拿到小金人,但这不影响他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十大巨作之一,被誉为电影史上伟大的无冕之王。
看过此片的人就算笔者班门弄斧了,没看过的,此生一定要看,不然绝对会遗憾或愚昧下去。看了这部无冕之王的影片,你或许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再也不想离开这片雾霾笼罩,既看不见外面的真实世界,亦不许乱说妄议的土地了,以抢食尽食槽里的每一粒食料,来换取你做人的唯一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