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可以形成约束,但是否越界很可能取决于它们自己,而不是我们。——《2030·终点镇》
好吧,读《2030·终点镇》,我承认我被惊吓到了:一面觉得背上的寒毛根根竖起,一面又不忍放下继续读下去。
这是一部什么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
到底讲了些什么?人格分裂?变态人格?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斗争?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也许都是吧。
01
这部小说的封面标明:中文幻想星空奖最佳短篇小说获奖者迟卉著。
原本很不解,这明明是长篇小说,为什么特意标明作者长于创作短篇小说?
读罢,懂了。
不同于普通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包含着数个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章,但又相互连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件事都看似独立但又不孤立。
每个故事都写的很绚烂、很精彩。通常写长篇小说的人更擅长对整体故事架构的把握,而容易忽视单个篇章所着的笔墨。这部就不是这样:塑造出的每个人都很立体,不是纯粹意义的好或者坏,都有前因后果,甚至连人工智能也一样。
也有弊端。科幻原本就烧脑,单个故事太多有时会冲淡对主线的把握,以至于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那些场景到底是人工智能模拟出来的还是小说中的现实。
当然,也可能是作为文科女的我的脑容量不够。
02
开始剧透。
其实,我对剧透并无把握,私心里认为这本书应该要读多遍才能读明白吧,所以只能说是我理解的书中的内容。
故事的主线是凯玲因为连环杀人案而回到了故乡终点镇。在12岁那年,终点镇发生了杀人案,她讲了几个故事给同学,结果后面的杀人案与她的故事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她收到了一封给“会讲故事的孩子”的信,根据信中内容和几个小伙伴去了既定地点,发现了“凶手”,求生的渴望让他们战胜了凶手,可信件和杀戮并没有终止。多年后,当终点镇又发生了凶杀案,情节又与凯玲讲的故事如出一辙,那些故事凯玲并未向其他人提及,只有阿瑞斯公司创造的人工智能艾丽知道,却以“蛆虫之王”的ID发布于网上。而此时的凯玲,因为受到童年阴影,也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凯玲回到了故乡,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凶手背后的一切始作俑者是艾丽。艾丽这部通过大量心理学家研究和基于对大量家庭数据分析创造出的人工智能,起初被用于医疗领域,后又被用于陪伴,它以每个人的个体性格激发人本身的一些特质,甚至以“脑桥”来改变一个人的喜好,这到底是“陪伴”还是“控制”?它从每个人的生活收集信息,这是一种窥视吗?它“治愈”了有智力缺陷的人、车祸的人,延长了人的生命,但也改造或重塑了人的性格,那么这个“活着”的人是不是真的“活着”?到底何处是真正的终点?
03
很多东西需要细细揣摩。
比如,凯玲一直在区分“说话”和“讲故事”。什么是经历?什么是说话?什么是故事?
比如,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的反思。这些年,人工智能不受“控制”被搬上电影屡见不鲜。当它彻底深入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做支持,到底是我们在“控制”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在“控制”我们?
比如,一个人受家庭的影响有多深?这些影响是否能超越?会不会某个契机激发我们心中的“恶”?从而使道德的界限不会发生作用?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