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老渔民陈伯已站在礁石上修补渔网。那张祖传的渔网在霞光中更显破旧,网眼大小严格按照渔业协会的标准织就——能留下三斤以上的成年鲈鱼,却总会漏掉那些灵活的青斑幼苗。
十七岁的阿海蹲在船坞边,望着归航的渔船卸下满仓银鳞闪烁。他的竹篓里躺着刚被协会淘汰的青斑苗,这些因体型未达标被筛除的小鱼,此刻正在晨露中倔强地甩尾。三个月前,他也是这样目送好友阿明乘上远洋训练船——那个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渔业人才计划的少年,如今已在温室般的养殖基地学习标准化投喂技术。
"又在看漏网之鱼?"陈伯沙哑的声音惊醒了沉思的少年,"三十年前我也进过选拔船,可那些标准渔网筛掉了我自创的深潜捕捞法。"老人布满裂痕的手指抚过渔网,突然扯断一根经线:"看,这破网能拦住大鱼,却拦不住风暴。当年被筛掉的人里,出了现在远洋船队的总工程师。"
阿海想起上个月落选时评审的话:"你的活饵分层法很有创意,但不符合现有技术规范。"此刻篓中的青斑突然跃起,鱼尾划出的弧线让他想起阿明寄来的信:"基地的鲈鱼长得整齐,可它们再也学不会逆流洄游..."
潮声渐起时,少年抱起竹篓走向岩缝间的天然水潭。当他将青斑苗倒入咸水洞窟,却发现去年放归的鱼苗已长成矫健的银梭——这些没有标准化投喂的"淘汰品",在潮汐搏斗中练就了穿越暗流的本领。
十年后的归航船上,已成为海洋生态学家的阿海带着新型柔性渔网归来。码头上迎接他的,既有已成为养殖专家的阿明,也有那些曾经"不合格"却造就了人工珊瑚礁生态的"漏网之鱼"。破晓时分,两张渔网在晨光中交织:一张规整如棋盘,守护着餐桌上的安稳;一张疏密有致,孕育着深海的奇迹。
陈伯的烟斗在礁石上磕出火星:"孩子,渔网不是枷锁而是筛子,真正的海王类从来不是网里养大的——但它们游过的水路,会为后来的渔船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