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常为了明哲保身,提醒着自己少管闲事,“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狄更斯《德鲁德疑案》
然而,这恰恰从侧面体现着那些爱管闲事的人的不同,他们大多都怀着一份责任感在其中。和吃瓜群众相比,他们不只是观望而是实实在在地采取了行动,与自己的价值观风险共担。但是,为什么多管闲事的人好像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呢?因为管闲事是有门槛的。
1.管闲事要有能力
在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子这个热心肠,想与领导、同事、邻居搞好关系,什么事情都想帮忙,但是忽略了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帮。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没有能耐拿到火车票,自己半夜排队还买不上,最后自己多花钱买黄牛票。没有认识的民工帮忙,却揽着给邻居搬大白菜,最后自己的老丈人给扛上楼。
这样管闲事的郭子不仅苦了自己,还连累家人,被老婆埋怨,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2.管闲事要有度
有些时候,当事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多管闲事,只有自己在管闲事的过程中吃了亏,或在被管的人表现出了不理睬,抗拒,才意识到自己在多管闲事。
在看到路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的不可开交,出于正义感,不出手绝对不行。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同理心就会油然而生,不帮朋友解决问题,于心难安。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生怕孩子磕了,碰了,心理受伤了,替孩子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才对。
通常我们会想,这哪是多管闲事啊,这是多正常的事情啊!
但是,我们通常忘了一件事:干预他人的事情要有度。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堂分离”就告诉我们:把马牵到河边,饮不饮水就是它自己的事情了。
劝解打架的人时,打架的人听得进去话,那就劝,听不进去就该退出来,担心出人身伤害的问题就报警,由专业人士处理。否则,你很可能会被责怪为多管闲事,心理素质不好的话,弄不好由劝架的人变成了打架的人。
在朋友遇到困难时,静心陪伴就好,可以给建议但是最终对方采纳不采纳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不过是江湖义气罢了,福和难最终都是朋友自己的路,也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路。
路人甚至朋友我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对于孩子,作为监护人来管他们,说是多管闲事多少显得有些冷酷。但是到了孩子可以自理一些事情的年纪,我们还畏首畏尾地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其实满足的只是自己的需求,自己给洗袜子会洗的更干净;自己给喂饭孩子吃的更多;满足一切要求耳根会更清净。但是后面呢?孩子总归是要独立的,这样做只会拖住孩子自立的步伐。
3.管闲事要有大爱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到前阿里云总裁王坚,在年轻时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现在他总是想着并且做着,给身边的年轻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大爱之人的传承。
还有被媒体一度称为“好管闲事”的利乐公司,作为一家制造包装的公司,却帮客户管奶质,管养殖,管交通……虽然被叫做“多管闲事”,但客户却离不开这个好管闲事的家伙。一心为客户着想,成功只是利乐顺带的事情罢了。
更有甚者,有些人专门多管闲事,就是那些怀揣着一颗大爱之心的志愿者们,名与利都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的,帮助他人才是他们温暖自己最好的方式。4.写在最后
哈佛大学历时75年时间进行的“格兰特研究”揭示出: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那些社会联结更丰富,也就是与家人、朋友、群体连接更紧密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管闲事是拉近关系的很好切入点,掌握管闲事的必要条件,就可以多管闲事了,不再是多余的多,而是许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