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国传统大节,中秋前夕,是走亲访友之佳时,天上还未半月,街上己热闹非凡,大车小辆,前呼后拥,匆匆忙忙,皆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一家。恰逢周末,带上老公早己备好的各色礼品,我也加入了回乡大军。
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牵动着那颗蛰伏的心,一经启动,便按捺不住,驱车前往,向着家的方向。
心是放松的,因为我计划在家住一晚上,宽宽松松和老父聊聊天,喝喝茶,看他写写毛笔字,读读他老人家的新作、杂谈。
有了ECT的“畅通无阻”,我一个半小时就来到泗水星村老家。天刚刚擦黑,村头“美丽乡村”的中式招牌倍感亲切,街道宽阔而洁净,路两旁是收拾妥当的"农家院”、住宿洗浴一体的乡村旅馆,墙边,一簇凌霄开得正酣。
车未停稳,门前灯己亮,老父亲等在门囗。将所带东西一样样拿回家,屋内饭桌上己有三两小菜,继母招呼我赶坐下“快吃晚饭吧!”,桌上一盘拌苦瓜,清新可人,另一盘是青葱豆腐皮,一青二白。老父坐在桌对面,认真看我吃饭,我奇怪,“你们怎不吃?”“我们己吃过了,快尝尝我调的苦瓜怎样?”夹一块苦瓜放嘴里,顿觉一种从未吃过的味道,脆脆的,甜中有酸,还有隐隐未退尽的一丝清苦,好吃极了!我惊喜之余忙向老父讨要做法,父亲俨然大厨般悉心教授。
饭后茶余,父亲又拿出一本线装札记,我知道老父又有新作了。线装本为竖排宣纸,专练毛笔小楷之用。父亲热爱书法,退休后一直坚持勤练毛笔字,常和老友相互切磋,乐此不疲。为鼓励老父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我包揽了父亲所有的笔墨纸砚。近几年,父亲又迷上了小楷,我又为父亲配备了线装本,没成想老父一边练毛笔小楷,一边写起了回忆录,而且这一写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写出了《家庭纪事》共七本,《杂谈》《名人录》等等,记录家族发展,家庭和我们的成长记录,我们回家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父亲拿出新作,戴上花镜,认真给我们读上一段,然后再讲细节、啦家常,每每重温儿时梦。老父因此80多岁仍思想活跃,耳清目明。今年五叔的离世,着实让他老人家备受打击,老父与五叔琴瑟相依,为振作老父精神,我常鼓励老父继续写,告诉他写的东西弥足珍贵,是下一代可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可喜的是,老父亲又拿起了笔,开始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和感悟,我手上的这本,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月高风轻,一夜无梦。
一觉醒来,阳光己撒满小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门前几株辣椒长势正好,黑牙牙结了压低了枝头欲触地面,那墙边一篷丝瓜正唱主角,伸展了秧枝极力向远处攀援,似乎要霸占整个小院,那边,一排盆栽的线椒也不示弱,铆足了劲长得青脆发亮,
最惊喜两小株高梁竟从水泥地缝中顽强挺出,而且还结了粒呢!
大门外小菜园中,两个茄子舒展着妖娆纤长的腰身,地面朽木桩旁,几种不知名的野磨菇也来赶来凑热闹。
“人勤地不懒”,两位老人的辛勤,土地给予了丰厚的馈赠。
当然,我也是受馈者之一,回程的车上,满载着小院和小菜园的收成。
临别总觉时光匆匆,找了各种理由赖了又赖,无奈周一还要上班,总归要走,老父把大门敞开,继母把新采摘的疏果大包小包一股脑装上车,后备厢顿时热闹非凡,堆得竟比来时还多。
车缓缓启动,走到胡同口,从反光镜里依然看到老父亲坐在大门囗目送。鼻子又些酸酸的感觉,“常回家看看”,看着老父一天天老去,陪着老父走一段温暖的时光。愿老父福寿康宁,愿亲情如月流淌,一直淌进我们彼此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