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是年级前十名。
数学100,语文99是家常便饭,失掉的1分,是潜规则,作文怎么能得满分呢!
上了初一,我还是班级前几名,但当化学、物理、生物这些课程日渐展开,我的劣势就变得相当明显。
在高三文理分科前,我都在拼了命的补习不擅长的科目,然并卵。
补习与不补习的区别就像土豆与洋芋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根本没什么不同。
想想也好笑,明明不擅长,明明咽不下去,还非要把自己往死里噎。
后来我问老妈,那个年代人均工资一千出头,补习费却是充满预见性的面向未来,一小时二三百、二三百的,几年下来都扔出去了一套小户型,你怎么就舍得掏呢?
我妈说:因为天生骄傲啊,因为你从小就是我的荣耀啊,见不得你落后,见不得你不完美,你不补课,我的气补不上来啊!
我彻底懵逼了。我没补进去多少,倒是让她收获满满。
作为一个生下来就戴着三道杠的佼佼者,高高在上的考试成绩是我们牛逼闪耀的最好见证,然而当光环不在,跌落神坛,任何的期望都会变成锋利的匕首,关怀越殷切,心口扎的越疼。
还好,文理分科后,我的文科优势冒了出来,高考妥妥的考上了正经本科。之后的职业生涯,也一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扑腾着。
但是,多年的补而不得,确实对我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为一直盯着短板,忘记了自己也是有所长的人,内心的自信是受打击的。
因为一直在弥补短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剧情却不反转,很长一段时间对家人是有愧疚的。
二
补课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考上好大学。
有中学老师说:university——就是任你玩世界,考上大学随你怎么玩。
现在学习是为了将来不学习,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功利本质。
把学习数据化、奖状化、证书化,即使有家长觉得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但是谁都不敢放松,谁都不敢掉队,因为这是心照不宣的集体行为,谁也不愿承担落后的风险。
然而,当上一辈人还在固守着学历就是敲门砖的观念时,现在的用人单位早已打破了对学历的崇拜。
这些年,我面试过不少人,吐了不少血。
问对方:做这个岗位,你觉得自己的优势会在哪里?很多人会哆哆嗦嗦的说:我是来学习的。
练了十多年,今天让你来亮剑,你告诉我才打算开始学习武术基本功。
你把职场当你家菜园子了吧!
学历会让人对求职者的思维和素养有更高的期待,但职场更看重的是个人在某一领域的潜力和能力。况且,现在的招聘已经越来越务实和灵活,在做出用人决定前,可以通过多种实操与考核,来检验一个人的能力水准,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优势,学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说,放弃童年和青春的如歌岁月,挑灯夜读进入名校,如果不能承担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压力,被父母拉回小县城,仍要为一个所谓“稳定”的交通协管员、收费站站员的岗位争的你死我活,这样的奋斗初衷有价值吗?
大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素质,但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空有大学文凭,性价比极低,不仅难以保值增值,还有可能一路贬值。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你可以没有千金,但不能没有优势。
三
全球知名的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40年来对200万人进行了开放性研究,最后他们发现:世界上最成功的个体,都是通过将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通过弥补弱点来获得成功的。
随着分工的日益细化,共享经济的发展,不断寻找和培养具备特殊优势的人才,通过优势创建团队发挥价值,已经成为了社会进化的主流方式。
个人越来越多的成为自媒体品牌,也是因为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深耕细作,才能不断扩大信任和口碑的边界。
世界不再需要平庸的综合能力者,而是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人,只要优势足够强大,人们就会忽略你的短板。
只有把所有的资源用在开发自己的优势上,才能实现成功最大化。
钱钟书、臧克家、吴晗、沈从文数学成绩死磕0分,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大师。
罗斯福、林肯都是著名的终生抑郁症患者,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留青史的总统。
李安赋闲在家被妻子“包养”6年,中途去社区大学报了一门电脑课,打算学点技术养家糊口时,被妻子劝说要坚持所长。
她告诉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
于是世界上多了一名杰出的导演,少了一个不入流的网管。
人们都说要坚持梦想,永不放弃。梦想这个词太抽象,依我看,应该是坚持所长,永不放弃。
一个孩子,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就被放大自己的弱项并不停的追赶别人的强项,终究会迷失在平庸里。
一个大人,时刻盯着自家孩子的短板,一叶障目,就会失去培养独一无二孩子的时机。
泰戈尔说:盲者走向死亡。
我们要睁开眼睛,指向远方,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各种可能,否则,成功的通道越是单一,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这样的失败,足以毁掉孩子本来独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