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共同的欲望:战胜父亲
俄狄浦斯在出生前,算命的说这个儿子今后会杀死他的父亲,娶他的母亲为妻,并且会和母亲生两个小孩。
他父亲非常恐惧,于是把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扔在邻国的土地上。他被邻国的国王夫妇捡到并养大了。
有一天,俄狄浦斯带着一群人在路上走,遇到了另一群人,双方起了冲突。他把对方的首领杀掉,并且娶了马车里面的美丽的女人,还跟那个女人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俄狄浦斯知道了那个女人是他母亲。他为了惩罚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
这个神话,隐喻着人类的共同欲望:
既想要打败父亲(权威),替代父亲(权威),但又害怕会因此遭受巨大的惩罚。
弗洛依德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类共通的命运。
你想要,但你知道你得不到;
如果你真的得到了,你就会面临非常可怕的命运的惩罚。
任何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三角关系中:儿子刚生下来时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之后,儿子想要同父亲竞争,想独占妈妈,但在人类社会的铁则下,他不可能、也不可以过多打败他的父亲(比如杀父娶母),可完全不赢的话也不行。
童言无忌的小孩经常会说:我长大了要娶妈妈、嫁爸爸;
有些父母也会让小孩这样看待他自己:你是小男子汉你要保护妈妈、你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
但,这不可能。于是孩子们初步体验到了这种「想赢又不敢赢」的滋味。
二 怕成功的小孩是怎么养出来的?
然而,另一个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并不认为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杀父娶母」的愿望无法满足而害怕成功。
科胡特认为,「不敢成功」,是因为从小受到的限制太多,于是觉得自己一辈子只有「这么点」,只有这么点出息、成功、幸福、可能。
只有父母过于苛刻,孩子才会总是处在「一种想赢又不敢赢,害怕自己获得过度的成功」的状态,他宁可躲在焦虑、拖延、懒惰等等的后面,或者做着做着就莫名其妙地觉着「没意思」「恐惧」,无法全情投入地去追求。
一特形象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很喜欢吃羊,他从地方官被提拔到了中央当大员,很多人前来祝贺,送的礼物里有很多只羊。于是他在赴任路上很开心地天天宰羊喝酒,可他到任之后,没多久就死了。
他问阎王,我这么年轻,又刚升了官,为什么让我死这么早?
阎王说:你一生命里有吃300头羊的福气,如果你不升官,你可以慢慢享受,但你最近吃得太多了,所以你就直接来我这报道了。
其实,按照科胡特的理论,人的「福气」,本来是没有定额的,是可以无限大的。
但之所以人们会感觉自己有300个或是500个「福气」的定额,不是因为阎王在生死簿上有规定,而是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的「福气定额」,不取决于命运,也不取决于智力水平高低,而是来源于早年他和父母相处时,被潜移默化到内心的那些「道理」。这些道理有些对,有些却是错的。
大部分人习惯遵守的「道理」,是父母被搞烦时的权宜之计,并非世间真理。如果父母的气量太小,处处设限,他一做了什么让自己很舒服很开心的事,比如打游戏赢得停不下来、比如玩脏自己,或者单纯因为自己觉得成绩还不错有点「飘」,立即就有非常严厉的语言或身体惩罚在那等着他,那么,他这辈子对成功的态度就更容易纠结拧巴:
※不想「完成」
既担心他做不成,又担心做成了他会受到他受不住的压力,于是很多事都不敢做;
※限制「自我突破」
他认为自己就这点本事,只有很小的机会能做好,然而但凡他搞砸了,天就会塌下来;
※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
表达爱让他觉得羞耻,不确定可不可以爱那么好的人,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回避「快感」
他就这么点可怜巴巴的开心,怎么舍得在一些不重要的事上花他的开心定额呢。
很多人就这么用自扰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成功的庸人。
三 怎么,孩子犯错还不许立规矩?
动辄得咎并不是因为「规矩太多」,是家里没「规矩」。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家人之间必须达成共识。
如果你觉得这是规矩,孩子却知道,「那才不是呢,你心情一好我犯规没所谓的」;
你觉得底线在这里,你配偶却知道,「踩个线越个三五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对家人缺乏尊重,「你这么没本事,怎么配当妈妈/爸爸/我孩子」;
为了拉拢孩子的支持,给孩子假权力来评判成人之间的对错;
——这些都是没规矩的家庭。家庭也是一种组织,和企业一样,身在其中的人们的地位、职责、应遵守的规则、规则的弹性与修改商议方式,不是你自己的「应该」,必须成为家人之间的「共识」。
人们虽然有着共同的欲望,但人们并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知道规矩在哪,我怎么让自己高兴」和「需要不断地通过触碰规矩才能获得快感然后是惩罚」,这两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不夸张,差别大到不像是同一人种。
几句话就知道谁活得自信舒展,谁是从小要不断反馈父母的情绪、呈现父母的负面投射、当父母的父母的倒霉孩子。
四 敢成功的孩子,需要敢成长的父母
对父母的又爱又恨,对父母的规矩既反抗又遵守,对父母的强大既羡慕又嫉妒,是人类的本来面目。
然而,性相近,习相远。让孩子又爱又恨的父母,不在于父母的好和坏,在于是允许他爱,也允许他恨,而不是让爱恨都无从表达;
让孩子既反抗又遵守的规矩,不在于严苛或宽容,在于这个规矩是家庭中每个人都知晓并尊重的界限和规则,而不是如同鬼影一样时有时无,时浓时淡,让他感到迷惑;
让孩子既羡慕又嫉妒的榜样,不在于「配不配」,在于伴侣之间是否彼此认可,并让孩子相信你们是值得被羡慕、嫉妒与依靠的对象,而不是长辈之间习惯互相指责和揭短,让他从小就失却对权威的尊敬。
人们原生家庭的贫穷与富有,在心理资本上,同样是有差异的。不过还好,「心理」这个东西弹性蛮大,就算你从小被养在心理的山沟沟里,没出过山,没见过海,也长这么大了。当你觉得「不对」的时候,多想几步就好。
毕竟,我们成年人对成年人,讲的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他不成功但为了成功而努力时,我们会鼓励他;他成功时,大家会恭贺他,依靠他。只要父母没让他心里有个「定额」,习惯了小心翼翼的快乐,他会活得很自在,想怎么开心怎么开心,想怎么成功怎么成功。不成?那也不过是「取法其上 得乎其中」的差别而已嘛。
毕竟,外面的世界,没人像父母那样爱子女了,所以也没人会像父母那样,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只要父母有,只要父母能,就想把一切全塞给子女担着。
最关键的一点是,父母要敢于去表达,敢于去喜悦,也要敢于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这样才能容许孩子有对父母恨的那部分,嫉妒的那部分,想要反抗并「杀死」父母的那部分。就不会搞得成功是件多苦大仇深的事情一样了。
可能做父母的,总是担心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能自己也在畏惧成功。
但如果你的孩子,能够不管外境坚不坚牢,乐于去体验彩云流转,顾盼生姿的美好;乐于追求身如琉璃,内外澄澈的佛心,不也是非常灿烂美好的人生吗?
祝你和你的家人,都拥有灿烂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