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辛弃疾)
读很多词,也尝试过背诵,但大多数都只在脑海里留存极短时间。而辛弃疾的一首《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却在读第一遍时就镌刻在脑海中了。
这首词写在万物生长的春季,一个空守春闺的妇人,于黄昏时分,看到归鸦和新生的嫩叶后,油然而生的相思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句子。
“肠已断,泪难收”等都是大众化的表现,虽将相思之意写得淋漓尽致,却达不到动人的效果。所以也是能记住的,只是印象不深而已。
唯有“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把主人公几次三番登高望远的形象铿然放在读者眼前。我想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她站在这里,任她极目远眺,望尽天涯路,也望不到征人的身影。她知道这个现实吗?知道!“情知已被山遮断”,明明知道看不见,却依然“频倚栏杆”,理智与现实的矛盾,让望远者的形象丰满起来,也更加动人,引人共鸣。
现实中的我们,思念某人,或者想做某件事而又不得时,我们是不是也像主人公一样,频频翘首而望?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深知这样的翘望只是徒劳而已,但就是情不自禁。我想,从抒发的感情上说,这就是一下子俘虏我的闪光点吧。
细品之余,蓦然发现,穿越千年的感情有赖于“重”“情知”“频依”三个词。一个“重”字,告诉读者,主人公不止一次登楼远望;一个“情知”让读者明白主人公对自己所做即远望无果是知道的,这是理智的;一个“频倚”从动作角度现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对没有结果的愿望存有幻想,这个幻想支撑了主人公的精神、动作,也暴露了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总之,词中感人形象全靠这三个词语造成的矛盾塑造成功,简直是以少胜多的用词典范,值得我辈学习。
对此,仿作一首《蝶恋花》,全文如下:
春雨夏荣秋落叶。流水年华,岁月无殇也。絮语兰香时被虐,随缘梦断真情怯。
再度惊魂声又咽。肠寸结千,独醉红尘夜。频倚栏杆天际月,情知寂寞空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