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小学课本中我们学过“狼来了”的寓言,让我们学习到的是:不要说谎。
我们长大了,就不能这么简单的看问题了,放羊娃仅仅是觉得好玩儿而撒谎逗大人开心么?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心理动机。另一个版本的表达是:一个长期在山顶放羊不受重视的孩子,通过撒谎喊“狼来了”,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效果是他的目的达到了,短期地。
1
在广义上,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子,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情境能变的更好。自卑会让人感到紧张,使人有负重感,而大部分人会通过什么来进行补偿呢?——优越
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体质差,瘦小羸弱,打架是打不过别人的,体育类我也不容易占上风,那我就需要在智力上让自己产生优越感,外在的体现就是成绩好,从而平衡了由身体瘦弱带来的自卑。
这一处的自卑若无法超越,就需要用另一处的优越来平衡。
2
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个病例。患者在家中排名老么。幼年时,由于他的体能和智能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姐姐,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较差,有时还需要靠抄袭哥哥的作业来应付老师。一日,他向父亲坦白自己的抄袭行为,并表露了深深的负疚感。父亲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表扬了他的诚实。结果,这个意外的事件,让他找到了优越感的替代品——依靠忏悔获得道德层面的“胜利”。
他的潜意识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我的身体孱弱,成绩较差,但是我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是我比众人优越的地方,所以我不必锻炼身体,提高成绩,只需要保持这种罪恶感,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傲视群伦。
成年后,他的这种异常心理得到了反复强化。他在教堂做礼拜时,当众痛哭流涕,对耶稣像行五体投地大礼,深刻揭露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再后来,他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暗示自己身体已经变得强壮,不再比兄长们孱弱。最终,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精神病院。
以上案例出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看了这个案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宗教缩影。
3
凡是喜欢哭天抢地认罪的,张嘴闭嘴属灵黑话的,我都会保持距离。这是敬虔面具下的表演,以此获得信徒的认同和称赞。这是宗教情操的需要,而非信仰的追求。这样的人通常是不会理性的分析自己,解剖自己的,对于自己没认真想过但坚信不疑的东西,真的思考了就会发生解构,对这些人而言,这么做太危险了,想都不会想。
这不代表TA们永远会这样,但一旦真正思考了,就回不到起初的“单纯”“火热”的状态的,而教会教导“单纯”“火热”是好的,保持这个好的最好方式就是别思考。
我始终坚持的一点是:“不花时间深入认识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深入认识真理的(基督徒可以把真理换成上帝),不可能。”而我所坚持的这点,随着我的成长,反复得到证实。
宗教和信仰不是一件事,他们就如同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极难分离,也很相似,但,是两个东西。核心区别之一就在于思考:鼓励思考,或者压抑思考。
4
同样是现状不好,一些人通过拼搏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另一些不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心理上去做调整。如果他感到了软弱,他就会跑到让他感觉强壮的环境中,他不是锻炼自己变得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让自己的心理觉得自己更强壮。
这是自我解剖:我中考就是这样,考前我就说我宁可去二等高中当鸡头,也不去重点高中当牛尾,所以虽然我能考上重点我也会选择去二等高中,我还真的在日记本上列出了去重点高中的利弊,去二等高中的利弊。由于实在觉得初三下学期的题海模式会把人变傻,中考前我申请了在家自学,避开了题海训练又加上学校政策等各种因素,我竟然真的阴差阳错的没被重点录取,呵呵。
坐井观天造就的自我满足感,躲避了难受,造就了舒服,但,舒服是短暂的,困难却不会因为你不看它就自动消失。你不是因为提升了能力而获得满足感,而是有意置身于周围人都不如自己的环境中,而获取了虚幻的优越感。
虚幻的优越感极易获得,放眼望去,你就再差,也能找到比你差的。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尾巴
几天前,朋友西峰从原生家庭做了深度的自我解剖发给我,内容比这篇文章都长,让我震撼,也深受感动,他说这是目前为止对自己最透彻的一次剖析。我说“这就是我认为的真正的勇气——直面内心”。
随后我们讨论了真相和快乐哪个重要,他说“比如这次自我剖析,知道真相前,我只能被动感受痛苦,却不知他从何而来,我不知道问题所在,也无法解决它,和它相处。通过反复剖析了解真相后,我可以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了,察觉了问题的存在,我可以规避或有针对性地对其做功,一切往对我更有利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真理使人得以自由”的另一种翻译是:真相通往自由。
END
参考资料:阿德勒《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