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每个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养育的方式。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父母和子女都是彼此的老师。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你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子。你在教导孩子的同时,更是在成就自己。
坦白说,当妈的头一年多,我还没有意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毕竟,人类幼崽的生长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无法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吃喝拉撒睡哭,啥也不会。
谁知道,仿佛一夜之间,他突然萌发了自我意识,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比如,喜欢酸奶和香蕉,讨厌番茄;喜欢把积木搭很高再推倒;吃饭时坚持用左手而不肯用右手,并且拒绝别人的帮忙;睡觉一定要睡够,否则会有强烈的起床气……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在育儿方面的知识多么匮乏。于是,开始恶补相关书籍。前段时间看完了《P.E.T.父母效能训练》,作者托马斯·戈登提出,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应该判断“问题的归属”,若问题归属孩子,那么父母只需采用“积极倾听”技巧,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而不必过度干涉孩子甚至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戈登博士强调,其实孩子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个倾听的角色,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
他强调的是“情绪被接纳”,这个说法让我大受震动。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孩子是没有什么行为能力的,他们需要依靠父母来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父母也习惯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宜。然而,在满足孩子生理需求的同时,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想想看,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别人说:“小孩子能懂什么?”
事实上,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而言,理解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果父母没能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并给予回应,那他们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苦恼,比如厌食、呕吐、便秘、尿床、咬人等等行为。而如果父母没有正确解读孩子的这些异常的身体语言,那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这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在其著作《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提出的观点。
布拉夫曼博士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长达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在书中,布拉夫曼博士通过24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一个事实:
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身的焦虑,于是就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
他认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只有父母正确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书中一共记载了24个咨询案例,这些案例中,最大的孩子查尔斯十六岁,最小的丹尼尔才十三个月。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身体和行为上的问题,父母和家庭医生均无法解决,才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的是身体上的疼痛,如八岁的简经常头痛;十二岁的曼迪持续九年髋部疼痛;有的是无法正常地大小便,如三岁半的杰里米、九岁的安德鲁、十二岁的托马斯;有的是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比如温迪的“自慰”行为,丹尼尔的咬人行为;还有的是心理上出现一些障碍,比如恐惧蜘蛛的狄安娜,拒绝上学的格洛丽亚……
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孩子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由于语言能力的落后,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只能通过身体病症和行为来表达。只有当父母正确理解了这些病症和行为所表达的含义后,孩子内心的情绪冲突才能真正得到缓解和治愈。
不幸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早已忘了如何像个孩子一样去感受和思考。书中的24个案例中,几乎没有一对父母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孩子的身体语言(否则就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幸好,布拉夫曼博士对此做出了解读:
孩子“学会” 某种父母能够理解并作出反应的语言,如果父母只能对孩子的身体不适作出反应,那这些语言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确实,某个问题与某个器官之间的特殊联系,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问题,还要探寻孩子利用身体问题想在亲子关系中达到什么目的。
书中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十三个月大的丹尼尔,他“见人就咬”,他的父母想了很多办法,都找不出他要人的原因,最后只得带他来见布拉夫曼博士。在咨询中,布拉夫曼博士得知,丹尼尔的父母对儿子行为的看法其实很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应当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不向任何权利和管束妥协;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咬人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应当被纠正。
事实上,正是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父母的表面态度和深层意识之间的矛盾,丹尼尔才陷入了困惑中,他无法体会到父母的真实期望,只得通过咬人这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困惑。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戈登博士指出,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陷入情绪冲突中。父母明明无法接纳孩子的某些行为,却又表现出虚假的接纳,当孩子接收到“混合的信息”时,他们甚至会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表示怀疑。
事实上,纵观全书,布拉夫曼博士反复强调的只有一点:作为父母,要能够看见并理解孩子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友好的、暂时的、应当被接纳的。父母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相信他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种“看见”和“理解”是非常宝贵的,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勇于面对焦虑。正如书中的一位妈妈所言:“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把问题抛在身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
此外,我还发现,在每一个咨询的案例中,布拉夫曼博士都采用了“积极倾听”的技巧。这个方法不仅能减少孩子对情绪的恐惧,还能引导他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下一次,当你的孩子突然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时,不要批评不要指责,蹲下去,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孩子会告诉你他的烦恼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