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醒来睡不着,写写假期。
六号,十点多出发,目的地是巡检镇,老黄当时介绍过,主要是车程两个小时,在自己精力的临界值下。
从灵宝西南高速口上去,到豫灵高速口下,途中,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可是出了高速经万回一直到转入310之间,大车毁了路面,坑坑洼洼,老国道了,弃养了的流浪犬,30码的车速。
上了310,也就到了豫陕交界,一串大车停靠路边,看到信息才知道是早九点晚七点之间危化车限行。
国道没走多久,右转朝下走,记不准那个小镇的名字,好像是太要吧?需要穿过陇海线下的小涵洞,仅单车可过,有点摆渡的味道。镇上先是一个十字口,两旁商店和饭店也不少,楼高不过四层,人气在人口较少的潼关来说,已经是瘸子里的将军了。随后丁字口右转,车子出了镇子,西去太水,路不宽,但很少有对向车来。记得路过一个村子——西堡障村,名字别致了点,遂记住了。
到太水水库前的路还算不错,大坝突然出现,红色大字,几公里远清晰可见,和窄口水库一个配方。去路要绕库贴山,山内的植被就是一个字:密,除非是临路凿开的崖壁,很难见到裸露的岩石。水库后的路,是潼关通往洛南的唯一道路,按导航的话来说,途径4.5公里的路,虽是小路,已经是最优,这算是降低心理预期,打预防针的话术吧?对于在高速上、市区内跑惯了的司机来说,后边的路真的很拉跨,弯道多一般伴随着上下坡多,因为要盘山,这都能理解,但是路面却让人失望,像是两家很少走动的亲戚,关系淡薄,没了面子上的柏油,只能看到少了经营的蜂窝状,怠慢成了常态,骂也罢,咒也罢,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幻想着返回时可以找另外的路走。老婆的话提神,说这太水路真是太水了。再后来,又走了十多公里的大板路、潼洛路,相较太水路,那真是铺了锦般的丝滑。
到了,到了,镇子依河而建,地处秦岭南麓,河却汇入黄河,补课后才知全镇人口一万三多点,镇上常住不满七百,得益于扶贫建设,镇上一袭仿古,望脊、灰砖、暗红色门户,整饬是不错,冷清是先天不足,河水不大,可能是枯水期吧?河中到处是卵石,河水被撕扯成两三股,喧哗依旧回荡在夹谷而建的镇子内,群山四合,风自谷起,河上沿流分布的四座桥,两座可通车,最北的桥在老君山景区门前,这儿的老君山远不如栾川的同名山出名,说不清是谁僭了谁的号,此种现象,到处都是,两者都奉老君为尊倒是一脉。镇中楼后的一座桥,拱形,上有画廊,歇山顶的亭子,柱枋皆是水泥浇铸而成,远观,依山为背景,倒有凌空之感,可惜少了穿行其下的画舸。有人下河浣衣,冲水厕所成了旱厕,毕竟面子捂不住内子的枯瘦,焉可廋矣?或许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或许这儿是避暑之地吧?
五号、三号,下午都有一整晌的网课,二号去了趟卢氏的豫西百草园,临近豫西大峡谷,合作社时期的土坯瓦房依地势布在谷中,主打草药展示,算是4A中的经济型了,袖珍,经不起快步走,半小时览尽,除非拥有童心,试试手摇式剥玉米机,嗅嗅草药,问这问那。半文物式,农耕点缀,七零后尚可依旧时记忆碎片怀一下旧,再年轻点的,怕是只能听别人讲了。有一点值得一记,我们把村子后边七叶树下落的娑子果(?),有的说叫猴板栗错当成板栗,亏得有两位多闻女士点醒,要不怕是有中毒之虞。
三号早上,去了趟函谷关,中午十一点多,适逢《楚汉争关》马战演出,眼见得,马步陷阵,呐喊磕碰,云梯滚木,耳闻得,鼓角争鸣,烟火雷轰。味道十足,对得起看台上千号人的掌声与喝彩。
今天下午又要上课了,割了七零八碎的假期,不能酣畅,小醉也是不错。知足常乐,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