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大课题,而且该接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或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该接受教育。教育有显性的,比如,去某一机构参加专业的培训;教育也有隐性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现象,得到的反思。今天我想谈谈,我在读了几篇公众号后的感想,发表一下我关于教育的反思。
早上,听到一位主播说:现在的教育更多关注到对学生智力的挖掘,缺少情感的培养,缺乏对其选择需要的关注,缺少人格的培养,三观的教育,可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就是立德树人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没有向这美好的目标发展呢?
从内心来讲,我是赞同这位主播的观点的,作为一线教师,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来说,我的切身感受是我们的教育步伐,节奏都很快,只有智力的挖掘才能更快速的见效,或者更容易被量化,成为显性的成绩,而这些情感,个人选择,人际交往,三观等等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根本不符合现在社会的节奏,也就不会是教育者的首选。
前两天办公室同事提到一个故事:他的表弟在上海的腾讯公司工作,一个小组十几个人,每个月搞一次评比,如果连续两三次最后一名,就被末位淘汰了,在这个不缺劳动力的年代,公司不愁招不到人,而那些小组成员却是把自己的队友看作了竞争对手,因为不是你走就是我回家。试想,公司换一个方法,小组没有这么大的竞争,小组成员合作必然会增多,大家齐心协力效果是否会更好呢?我不是一个管理学专业的人员,但是我懂人心,因为人永远是最先利己的,尤其是和平年代。
在一个学校里,年级组之间是竞争关系,一个年级组里,班级之间是竞争关系,同一个学科老师之间是竞争关系……当大家都带着防备去面对工作,又怎么能把一个工作做好呢?
之前有人说,要取消教师编制,换成私立,我只能呵呵,那样子,学校之间竞争,校领导竞争,老师竞争,最后伤害的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现在好多小学为了所谓的优质初中升学率,把几岁的小朋友逼着写作业到晚上11.12点,一个知识点做三本练习册,无限次的题海战术,机械刷题,因为小学老师只负责把他送到初中,至于到了初中,他是否能学会,有没有相应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根本不需要小学老师负责。初中老师为了自己,学校,社会,不得不再次卷起来,再来三年“小学模式”,等到了高中,我们才发现好多学生没有错题本,没有自己的笔记,没有读教材的习惯,写作业没有痕迹,全部在应付老师的作业,像一个个被放上流水线的产品,一直转,直到高考这最后一个工序结束,成为貌似的一个完美的产品。
这种卷的现象到底要持续多久?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