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表面看是以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出轨为主的小说但其实还包括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背景,贵族和农民们的关系,人们的信仰问题等。是一部跨越性很大的宏伟小说。
二、概括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三、思考
对于安娜,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女人,我同情她又爱她,她是这么的真诚善良,一心只想着爱情的单纯女人,但又同情她,没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丈夫由于宗教信仰不肯离婚,使得安娜不得不背负那个出轨的女人的名声,连社交界都排斥她,她没有朋友,没有倾诉对象,外面流言蜚语又是这么沉重。但这些她都可以忍,但唯一不能容忍的是伏伦斯基对她的冷眼旁观和出去与别人社交而只把她留在家里独守空房。时间久了她会胡思乱想。是她自己对爱的执着害死了自己,在她卧轨前,她曾一瞬间迷惘过: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可当反应过来的时候已为时已晚,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她用自己的死,想去维护她将要失去的爱情,真是个傻女人。
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而且,托尔斯泰看到,在俄国随着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天然情感被压抑,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私欲的奴隶。在小说中,卡列宁就是一个在官场倾轧中丧失自我的人,作者通过这个人物表明了自己对理性的反思,对人性异化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