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深入的研究下区块链,从哈耶克的经典再到周其仁的《货币的教训》,一路看下来,蓦然发现,这么多年,生活在现实而残酷的经济大潮中,自己一直是裸着的。
不关心国家政策,不留意身边的经济现象,更不用说建立自己的一套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在实际生活灵活应用经济学,顺应经济发展大势了。真应该罚自己面壁3天!
读完周其仁老师的《货币的教训》,深感周老师功力深厚,看问题入木三分,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在迷茫的经济学迷雾中,为我开出一条大道。周老师强调我们要学习“真实的经济学”,他说:这门以解释行为为己任的经验科学,最起码的坚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的言辞,尤其是人们关于自己行为的言辞——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真实的坚持,也许是他看问题如此透彻的,能够一针见血的原因吧,也是最开始吸引我的。
汇率、M2、利率、出口、通货膨胀。。。如此多的名词,它们都分别是什么含义?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周老师围绕着货币这条主线,逐渐帮助我搭建起一个观察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首先我们来看中国近30年来的通货膨胀是如何造成的?有输入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结构性通胀等流派,但作者明显是站在弗里德曼这一派,认为:通胀不过是一种货币政策。简单说,货币超发引发了通货膨胀。那么货币超发又是为什么?难道是我们国家政府有意而为之的么?94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杜绝了政府超发货币,也即我们现在如此多的货币都是被动超发。被动超发是因为央行承担了两项任务:一个是保持汇率稳定,一个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实际上,这两个目标很难同时达成,所以央妈不得不左右手互博。一方面,央妈为了对冲中国常年高额的净出口额而赚回的大量美元,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大举购汇(每天不停的买买买,才能保持汇率稳定,慢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借贷变成高能货币,释放出了巨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央妈通过发央票、增加法定储备金、提升利率等方式回收流动性。
政府为了缓解高额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采取货币深化的方式。也就是水多了加面,比如把之前没有市场化的商品劳务要素,如林业、土地等进行市场化。所以如果早些年看了这本书,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一定会涨。因为房地产是帮政府吸水的巨大蓄水池,否则资金都去抢购米面蛋等基础生活要素。如果人民吃不起饭,填不饱肚子了,那么人民岂不是要闹翻天了!好了,现在房价涨的太猛了,政府既可以直接进行价格管制,也可以抑制需求来调价(瞧瞧,天下无新鲜事儿,你可以预测政府的百宝箱会掏出什么宝物)。反正先把房地产这个蓄水池的水给冻上,不让它流出来,也不让它继续涨了。民怨被平息了。
好了,把经济脉络梳理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观察一些经济指标,依据这个框架来进行分析,并进而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利率和CPI,当利率小于CPI时,相当于负利率,会导致货币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借钱。借的越多,获益越大。比如我们不仅要观察已经成交的Q(商品劳务量),还要考虑潜在可成交的;制度状态对潜在Q转化成现实Q的影响;不仅看货币总量,也要看货币化进展的程度。
最近在研究经济学和中医的过程中,我隐隐觉得其实这两个领域也是相通的。周老师在这本书中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比如他把央行的购汇和基础货币比作两条主动脉,把商业银行和企业工人的借贷比作毛细血管。其实就是把货币看做人体的血液,货币流动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
再次感谢周老师,让我终于有了一件能够遮羞的经济学小内内了。恩,在未来的日子里,还需要不断加强经济学的观察、思考和学习,争取武装到牙齿,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