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世界电影史上,贾樟柯占据了既重要又难以定义的位置。” ——让–米歇尔·付东
提及贾樟柯,我总会条件反射的想到他的一部电影作品《江湖儿女》,也正是借由这部作品,让我对这位来自“同省”导演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贾樟柯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介绍了贾樟柯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著作,更是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资料,让我们从不同层面了解和认识不一样的贾樟柯。(这些内容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除此以外,更包涵了贾樟柯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了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从访谈入手呈现贾樟柯的人物特点,更从作品入手全面解读了贾樟柯电影美学。
一、走进不一样的属于贾樟柯的世界!
2020年贾樟柯团队退出了平遥电影展。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对这个消息感到困惑,不懂为什么贾樟柯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刚开始我也不是特别理解。但是在翻阅每一个采访实录以后,我明白了贾导的良苦用心。
根据相关已公开资料的显示,平遥国际电影展(Pingyao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由导演贾樟柯发起创办,由电影制片人、影评人马可·穆勒担任艺术总监,每年于拥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举办,自2017年起已举办四届。而贾樟柯团队的退出其实不是突然的,而是深思熟虑的。
在旁人看来,他带领的团队或许一手操办了整个展,势必会待这个展如孩子一般。但是这并不是贾樟柯的做事态度。作为导演,他清晰的认知到现阶段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一些短板,所以他十分渴求一些新鲜的力量,寻求一些新鲜的血液注入。
所以,在适当的时间他选择了退出。他相信通过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长为优秀的策展人来弥补市场的空缺,他也希望平遥国际电影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态度的影展,而非必须要贾樟柯坐镇才得以运维下去的一个影展。
在贾导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行业资深前辈对后辈的期许,他愿意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愿意让年轻一代去接触去学习去发展去加入不一样的内容。这就是贾樟柯的风范,这就是属于贾樟柯的态度。
二、《小武》:害怕人消失,又害怕被遗忘
在贾樟柯的故乡汾阳,他造成了人生中最早的两部作品的拍摄。现在看来,这两部作品的意味仍旧隽永无比。
在贾樟柯的一字一句间,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小武》这部作品的诞生和他的心境变化。春节回家探亲的贾樟柯却被告知自己从小长大的汾阳县城要被拆除,这意味着这个满怀记忆的出生和长大的小县城的街道都要被摧毁,这个消息真叫人愤慨。他一想到这个所有承载童年记忆的地方都要从地图上被划去就伤心不已。
此外,在这个消息被告知的同时他也通过亲友的言语对话发现了近几年来人们发展过程中导致矛盾愈加被激化的元凶——没钱。钱似乎成了人与人关系的调节器。而同时逐渐衍生出来卡拉ok以及在里面工作的姑娘以爆发状态呈现出来,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歌厅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因为这个变化很多男人很多家庭都受到了影响。
怀揣着种种离愁别绪和复杂心情,贾樟柯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创作。一群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状态下完成了创作,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让人惊喜不已。
回看整部电影,小武毫无疑问是人群中不起眼的一个,他身上一件不合身的灰色西服,里面一件鸡心领毛衣,看起来灰扑扑脏兮兮的羸弱模样。一张笑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脸色漠然,书生外表下他还隐藏着一个见不得光的身份,他自称自己是出色的手艺人,其实就是个人人喊打的小偷。
就是这样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状态,却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因为当我们跟随贾樟柯的镜头,捕捉人物行走的轨迹,伴随着背景音乐的传来,每一帧画面的衔接会让观众瞬间被抓回到儿时记忆中的年代。这或许就是贾樟柯电影的魔力所在。
借由《小武》这部作品,贾樟柯准确无误的呈现出了九十年代初期小镇青年的生活样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情节。在整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歌颂,也看不到批判,而是真心实意的在记录小镇生活最真实的样貌,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吧。
其实,看着近几年贾樟柯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视野和他的作品已经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当这部《又见奈良》的出现,忽然对贾樟柯又多了一重不一样的理解。
一路走来,他的才情与学识毋庸置疑,但是他的胸襟与气魄却更值得我们钦佩。在他的电影地图,除了山西汾阳、大同,三峡地区,上海,还有湖北宜昌、香港这些地方。他说他喜欢拍这些地方。
或许你是“贾科长”的影迷;
或许你因为他的作品和态度对他钦佩;
或许你对他的感情十分复杂;
但是无论如何,通过这本书《贾樟柯的世界》,你不仅会对贾樟柯的创作有所了解,还会感受到和我们一样同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他,面对那些“变与不变”时,曾有过的迷茫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