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师招聘所引发的思考。最近参与了两次教师专业素养测评。从教师们的整体理论水平来看,很多教师的是理论水平还是比较差的。教学的三维目标都有很多老师是一问三不知。也有老师说:其实主要是看课。我想说的是:没有理论支撑的课堂,就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因此才有了今日写作的议题,关于教师的理论成长。吴非教授是影响我不断学习的一位老师。
吴非说: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
1.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
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承认自己需要学习,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从走上讲台的第一个星期起,我就想到,随“教学”的开始,属于我的学习也开始了。因为面对的这五十多个人,他们的智慧总和必然大于我,我唯一高于他们的,是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然而这种不足道的“优势”会很快消失。
事实也证明,相当一批教师一生中知识水平最高的时期,就是刚刚毕业的那几年,——面包刚刚出炉,“色香味形”俱佳。而由于应试教育的熏染,很多教师在繁重的重复劳动中疏于学习,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对他没有吸引力,他已经成为庞大的考试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在教学方面,很可能停滞徘徊在起点附近,不思进取;而僵死落后的评价机制会很快给他带去显性的利益。在那样一种状态下,初出茅庐时的教育理想很快消磨殆尽,教学激情随之消磨一空,更不用说什么教学风格了,偶尔有过的那一点课堂魅力不过是昙花一现。
2.教师只有比学生更善学,才可能会教。相比而言,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走向平庸。
2004年课改开始时,很多老教师反对使用新编教科书,——这是我们预计之中的,毕竟课改需要他们多付出一些时间理解消化新教材,而他们感到精力不足了;但没有想到的是,一些中年教师也反对,原因是他们认为“刚刚熟悉教学,进入了平衡期”。教师只有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可能会“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知道需要学习,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3.教师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
教育不能仅仅凭借爱心,也需要智慧。仅仅有对教育的热爱,不一定能胜任教学任务。“了解自己”,是学习的起点。多年来,我深切地感到,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领域的知识我不了解,好多应当读的书我没读过,这就让我始终把继续学习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可能有自身的教学优势,要敢于“扬长”,但也要敢于“不避短”,善于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当然也包括向学生学习。——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学习他不是为了成为“他”,而是为了成就“我”。有这样的意识,就能不断开拓学习的新途径。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了更多有趣的问题,探究与思考使自己能以学习为乐事。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在教师这个行业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