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肩周又开始痛,肠胃也不太好,于是就用手机在YouTube上找一些缓解肩周痛的轻运动和按摩的视频,顺便找找做秋季暖胃汤品的视频。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大数据就给我推了这本书。
原本以为是一本保健类书,读/听完了才发现这是本关于身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的书,甚至也应该出现在育儿书的分类里,因为它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代际传递”,读完后你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育儿要先育己”。
引用书中一句话:“简而言之,养育子女就像一场世代相传的舞蹈。任何影响一代人但未被完全解决的问题,都会传向下一代。”
因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中隐藏着自己生命早期的体验。若非自己有觉察、并主动去改变,那么自己的这些体验就会被传递到下一代。一些家族遗传病可能是几代人对于同一类问题的代际传递。
(讲真,我始终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其实是认识清醒且负责人的,比那些觉得到年龄了就该结婚生子的人有智慧得多。)
再引一段:“父母无法在养育中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接纳,是因为孩子实际上接受到的爱并不是父母所期望传递出的爱,而是通过父母的人格折射出来的爱。如果父母感受到压力、未解决的焦虑或因未满足的情感需求而烦躁不安,那么无论父母的本意如何,孩子都可能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
我觉得这段话对父母很重要!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爱孩子,那其实是不作数的。只有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啊!
好比拎一大桶水猛地往窄口小瓶子里哗啦一倒。倒水的人觉得自己倒了很多,其实瓶子里只有一点点,搞不好还把整个瓶子都打翻了。
所以父母们别在那儿自我感动啦!而是应该真正去看见孩子,听见孩子。给他们有力量的爱。---当然别忘了先疗愈自己,自我成长。
另外书里提到很多看上去很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很健康且宣称自己有幸福的童年的人,却意外得了“最不可能得的病”。这些人往往有美化童年、美化生活的倾向---其实就是习惯性屏蔽负面情绪。
作者指出人们常常被“积极向上”误导,其实真正健康的思考不是屏蔽所有的负面和消极,而是能够直面这些负面和消极,并包容它们。
特别同意这一点!作为一个老师,我基本上在短暂接触之后就能够辨别出一个孩子是真阳光还是“撑阳光”,然后会特别特别心疼后者。“报喜不报忧”是个糟糕的模式,因为它代表着孩子接受到的信号是“父母只许我呈现积极向上的样子”;于是那些难以承受的情绪只能自己默默咬牙扛着。但往往会有扛不住的时候。。。
突然想到上半年读的柳智宇的第一本自传<<人生每一步都算数>>。读完感受很复杂,很多想说的,但一直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