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老苗 2022.05.15夜
晚自习临近结束,我把孩子单独叫出教室,原因在于下午接到孩子母亲的微信,说孩子返校前与父亲发生了矛盾,希望我能和孩子聊聊,当然义不容辞。因为,我一直认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最需要的心理基础就是安心静心,学生学习更是毫不例外,何况学习还是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智力劳动呢。如果孩子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包袱来面对学业任务时,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应对的,要么心不在焉,心浮气躁,要么疲于应付,不得深入。反之,当孩子心怀喜悦和开心时,学习这件事,便可静水流深,事半功倍,高效能高产出。
时间紧迫,我开门见山,“听妈妈说,你来之前与爸爸发生矛盾了”。孩子未语泪先流,只因快出家门时多看几眼电视,便被父亲催促并数落,“不好好学习也不知道努力”!孩子听闻父亲此言,内心瞬间崩溃,父亲这么随口一说,却炸毁了孩子的心理底线,也彻底否决了孩子的全部付出。其实,这位父亲恰恰最不了解孩子的学业状态,在孩子心中,爸爸除了口头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之外,日常根本未关心关注过孩子的学业成绩,也不曾了解过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不用说孩子有多么委屈,我听了都有点儿“义愤填膺”,他哪里知道孩子在校有多拼多努力啊,这是一个多么自立自强自律的姑娘啊!
是啊,我们有多少时候,罔顾事实,张嘴就来评判和否定孩子:你不努力,你没有认真听课,你作业是抄的吧,你就是太懒……殊不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这些无端猜忌、武断评价不知摧毁了多少孩子的自尊,封盖了多少顶冤枉的帽子给孩子?而孩子大多委屈至极又百口莫辩。为人父母为人师,请谨言慎行,不要急于给孩子戴帽子,贴标签,下结论!这样的诋毁或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大多承受不起,反而,他们“自证预言”,会朝着你的定义和结论疾驰而去,本来努力的从此彻底躺平不再努力,本来勤勉的从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因为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和承认,那干脆就认了吧招了吧。我们亲手酿制了苦果和悲剧却又浑然不知,呜呼哀哉!
继而,我们开始探索孩子的家庭养育历程,孩子从小到大挨过不少打,自然内心受过不少委屈和伤害,谈话期间反复提到了几个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事件:作业在即将写完之即被突然暴怒的父亲撕毁,父亲拿走孩子的手机未经同意却翻看孩子的隐私,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删除了孩子的好友。孩子从此内心深处满是恐惧和害怕,也充斥着怨恨,不满和憎恶。
亲子一场,做到这种境地,真让人深感遗憾,扼腕叹息:这本应是人世间最亲密最美好的情感啊!家庭本应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孩子却一心想要逃离这个窒息的冰窟,父亲本应是孩子最安全的卫士,孩子却盼望父亲天天出差,父亲本应是孩子最美好而正向的榜样,却偏偏成了整天手持手机熬夜刷通宵的样子,父亲本应是一家之主顶天立地的伟岸之躯,却偏偏成为孩子眼中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的典型……我听信了孩子的一面之词,我虽不全信,但我也不否认孩子的观察和判断,因为,现实中,虽然我们已经身为别人的父母,但人格不健全,处事不成熟,责任有缺失的父母不也大有人在吗?
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孩子虽饱受委屈,却依然对家人充满了关爱和希望,怕爸爸通宵熬夜刷手机影响身体,怕妈妈太过操劳皱纹太多老得过快,怕妹妹内心深处受到无辜伤害……面对如此善良、如此柔软的孩子,我一边告诉她改变一个成年人几乎不可能,难于上青天,因为成年人的问题既根深蒂固又无自知之明,所以我们不可抱太多希望以免太过绝望,一边又告诉她,未来,要坚强不遗余力做强大的自己,要慢慢学会并有勇气地去捍卫自己的边界、自由和隐私,谁都不可以侵犯,哪怕是最亲的人,最爱的友……
最后,我告诉孩子,任何时候,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请大胆大方地提出,单纯地倾诉也好,协助与父母沟通也罢,为健康美好的未来,每个一小步都值得去尝试去跨越!而我也再次陷入了沉思,我们究竟要做怎样的父母?答案虽然很困难又很明显:有良好的反思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基础,有控制情绪的本事,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有爱护家人的心地,有责任满怀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