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盘》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江南春看到一个老太在电梯上站立不稳,奔赴电梯援救老太,却因途中看见他人也施加援手,而暂缓动作后深思——这不是有良知的举动,这种发心不完满,这种内心修养不到家。
我自己也陷入了思考。
我在想,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书籍,学习他人的处事智慧,或者做人道理时,常常无疾而终。
在这个例子中,我触发了一个答案——就是成功案例离我们普通人太远。
下面这段话,我不代表普通人,我仅代表我自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看到这则事例,我的想法是:觉悟也太高了。
我差得太远,不是我能做到的事。
并且,我也不想这样做。
这个案例的高尚行为,触动了我认为伸出援手就已足够的狭隘的内心。
同时,也激发我的逆反心理,导致更加狭隘的想法在脑海里浮现:我作为一个狭隘的普通人,我不允许我自己唱这么高的调,我也做不到拿这样的高标准时常要求自己。
之后,我想到《认知觉醒》中周岭举的一个喜欢打篮球的例子——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篮球,是因为篮框就在我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很多时候,阅读图书时我激情满满,能量充足,打了鸡血一样。
觉得自己可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
而阅读后,放下书我就没有下文了。
我在想不是因为书中讲的没有道理,而是讲得太有道理。
有道理到离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尤其是我,太远了。
很多写作者,都站在“成功”(相对普通而言)处太久——已经难以体会普通人的挣扎。
《认知觉醒》的成功,是让我看见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和积累达到了我们可以够一够就能到的程度。
周岭的文字,不是为“成功做到的人”而写的,他就是为我们普通人而写。
他知道我们的挣扎,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努力走向成功。
他就是普通人中走出来的成功者。
也许,他也不普通,但是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普通人能做到成功的画面,使我们有来路可依。
我今天看《复盘》,这两本书的讲述方式,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两个作者都是想要讲好道理。
我可以说,复盘是好道理,但虚舟,却不是一个好的讲述者。
我在复盘中看到的事例,不是圣人,就是贤者,要么就是事业500强。
远见卓识者的成功,不是不可以有,但是不要太多,一两个就足够。
我更想看身边人的成功。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的感觉是,作者有想清楚这本书是给谁看的吗?
或者说,一本图书的受众,都是些什么人?
我们读者,看书,看得是什么呢?
更多时候,是向前人学习经验,是向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学习。
写书——也就是作者,是一个向下兼容的过程。
分享者,也是向下兼容。
那么,举的例子,也应该向下兼容。
而不是无限向上兼容。
要说一句不那么入耳的话,写书——就是向“某方面不如你”的人传授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在理想情境下。
更多地情况是,作者是在讲授自己的经验。而阅读者,就是学习者。
大多数学习者,都是离作者相当远的人。
要传授到位一个知识点,已是相当不易。
向一个远不如自己经验的学习者传递知识,那就更不容易。
你的讲述,必须要进入到学习者的心智当中。
传递知识是一个向下兼容的过程,那么举向上兼容的例子就是不合适。
这会脱离读者。
你的好道理,无法进入读者心智当中,读者就会看不见。
而你讲述的意义呢?
向下兼容,更多是一个暴露笨拙自己的过程。
要提醒自己,不要展示自己精明,成功的一面。
要展示笨拙的一面,甚至比普通读者,还要笨拙。
笨拙到任何读者,看到都说我能行的地步。
说是暴露,或者说这就是真实的我们。
我们都是这么笨拙,一步一步地走出来。
举手之劳地一试。
就是最成功的讲述。
不要诉说任务有多艰巨,要说自己有多笨拙,要说自己走出的一小步,不要说自己取得成功的一大步。
要讲到毫不无费力的程度。
这,也是我的目标。
成功,就是毫不费力的一小步一小步积累而成。
不是突然跨越的鸿沟。
不要站在王位上加冕。
要站在人群里微笑,鼓励他人。
“是的、好样的、我也是这样做的、对、棒、这一步就成功了。”
对,我们一起成功,成功没有那么难。
讲述,是向下兼容的过程。
《复盘》是本好书吗?
是的。
复盘是一个好道理吗?
是的。
那么,好道理有一个不那么优秀的讲述人时,我们如何学习呢?
这是我今天分析的原因。
首先,是要承认自己的内心想法。
哪怕是:我不想做到这样。
我也做不到这样。
我只想跳起来够一够。
所以,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内心的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作者事例中的人物出发。
要在阅读中,重新给自己制订学习标准。
一个我想达到,且能达到的标准。
这像是进步阶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而不是站在第1阶却要一步踏到第99阶,绝望而无助。
阅读时,要告诉自己:好道理就是好道理。
不会因为讲述人,以及讲述道理的方式不那么吸引人,就会成为“不那么好的道理”。
从此,我要关注好道理,而不是好讲述。
我要告诫自己,以后的事例,一定要——是我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地方。
最后,面对一个“好道理”时,问自己:我愿意为这个“好道理”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