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中国人不敢触碰的禁忌,这部良心片8.9分我嫌低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

是疯狂地去完成所有想干的事,还是什么都不做,安静地等待死亡?

演员万茜前不久发了一条微博,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以及一部叫做《生命里》的纪录片。

图片来源:微博

这部影片如实地记录下了一群“等死的人”。

观众评论说: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怎么和世界和平相处,《生命里》第一次教我,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1

“死亡”病房里的

百态人生

中国人总是忌讳“死亡”,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至亲离去、朋友永别,是自己“行将就木”。

怎样与他们、与世界告别?

《生命里》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人的答案。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的病房。

这里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数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积极治疗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几乎每两天就会有人死去,来这儿的人都无法忽略这种“死亡的气息”。

医院对面的很多居民忌讳,就在窗前安了镜子,要把“晦气”挡回去。

一些病人刚来便忍受不了要走:“这里根本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进来,隔壁床的人就没了!”

就连见惯生死的新来护士,也说这里好像“地狱”。

她们无法延长病人的寿命,只能让他们“走得更坦然、舒适一些”。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生命开始倒计时,似乎每个人都有无法忘却的回忆和放不下的牵挂:

新疆的瓜果、年轻的“风光”、儿孙的将来、此生无法再见的老伴……

鲁胜兰是一名乳腺癌患者,预计生存时间只剩一个月。

得病不久,她想过自杀,但舍不得儿女。

现在死亡已成定数,她反而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看着旁边的病友去世,她说自己“没压力,也不紧张。”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躺在病床上的她状态不错,十分健谈。

她向剧组聊起年轻时待在新疆的经历:“那儿的瓜实在好吃,回来后我好几年都不吃上海的瓜。”

“在新疆吃这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的......”

现在她已经没法再去新疆了,只能躺在病榻上反复咀嚼回忆,回味瓜香。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黑子叔快要80岁了,病痛让他连捡起掉在胸前的鸡腿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一提到抗战胜利,他就能立马神采奕奕。

那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一张张翻阅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给自己挑选遗像。

还让儿女带来了假发,说要戴着走,隆重体面地迎接人生最后的时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沈和敏的病床前总是很热闹,丈夫、儿子、孙子、好友来来往往。

给她做饭,陪她唱曲儿,连护士都感叹她一定是“人缘极好。”

她时常和亲友们调侃自己如今不能去跳舞了,否则假发会掉下来;

向他们“埋怨”孙子总是考不到100分、丈夫从来不愿意分担家务。

轻松的言辞之下,无法掩盖的是她对儿孙的牵挂:

她希望自己承担孙子今后所有的病痛,好让他一辈子都能健康平安。

回忆过往,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生了这个儿子,有了这个孙子……”

亲手带大孙子,是让她最自豪的一点。

片中有一对夫妻,丈夫躺在养老院已经意识不清,妻子躺在安宁病房等待死亡。

护士为了让两位老人“见见面”,两头跑着录下视频。

他们都将走向生命的终结,却无法走到对方面前道个别。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安慰话,在这里毫无说服力。

“生命就是这样,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如今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没人能够违背自然的规律。”

然而,冷冰冰的死亡,总是会因为亲情、友情、爱情稍显温暖。

就像三集纪录片的小标题:“记得”、“陪伴”、“心愿”。

“每个孤独脆弱的个体,是因为有了爱与陪伴,才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

 2

死亡面前

爱也被同时放大

爱,是舒缓疗护区里永恒的话题。

癌症晚期的陈晓军,浑身没一点力气。

他跟医生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止痛,一个是能下床走。

其实他是想,如果能站起来,自己努力锻炼,可能会多活两年。

可是,他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说以他的状况无法再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暗淡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在以往的人生中,陈晓军并不习惯看病,经常能拖就拖,因为“钱是要替女儿攒起来的”。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女儿经常来看望父亲,为他擦脸、刮胡子、聊聊天。

在女儿面前,他总会尽力露出笑容,好让女儿少操些心。

女儿离开后,陈晓军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他不想死,他想多活几年,想亲眼看着唯一的女儿出嫁。

可是,陈晓军没能等到那一天。

住进舒缓疗护区25天后,他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人在死亡面前,总是很无力。

亲属都知道,他们没法以“等你出院了”作为开头欺骗自己和亲人。

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完成亲人们未了的心愿。

82岁的吴留生奶奶做梦都想回一趟嘉兴海盐的故乡。

谈及这些,这个在母亲面前一直笑着的高大男人,独自面对镜头时一下子垮了下来。

“本来我想带她玩一玩,出去旅游旅游什么的,这一切都成空想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吴留生半靠在病床上,终于在儿子的手机中看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这里从来不缺少让人无声哽咽的画面:

一边为母亲梳头,一边小声啜泣的孩子。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有想要回家的老人。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有母亲发出一串含混不清的音节后,仍然应着母亲的话的女儿。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作家柯云路曾宽慰那些看着至亲离世的人:“生者的悲哀往往在于不知道逝者去向何方,他们离去后是否安好。

对于那些一生善良的人来说,与其长期缠绕于病榻的苦痛与煎熬,另一世界的景象一定是好的。”

舒缓疗护承载的爱,是陪伴更是承诺: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我会带着对你的记忆,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

3

有尊严地离开

是他们最后的愿望

对于这里的病人来说,痊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

唯一一次离开病房的机会,就是告别人世的时候。

因此,这些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们,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心愿:

渴望见到儿女结婚生子,孙辈环绕膝下;

希望见到曾经赌气分开的爱人、旧友,弥补年轻气盛时的遗憾;

想要回到故土,再次闻到熟悉的泥土味……

以及一个共同的愿望: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学者齐邦媛谈到死亡时说:“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

不要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这也是舒缓疗护区所有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职责。

《生命里》有一位患者,因为家人护理不当,卫生状况极差。

送到医院时,护士发现他大小便失禁,指甲都已经变成黑色,指缝里残留着粪便。

身体上的硬垢只能用刷子刷,清理时的水都变了色。

或许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狼狈的老人,曾经是一名大学英语教授。

医护人员一点点地为病人做全身清洁,每隔几个小时就为他翻一次身,否则可能会生褥疮、甚至生蛆。

老人最后离去的时候,身体干燥洁净,头发和指甲长度适中,面容安详。

如同生前那个走在大学校园里文质彬彬、一丝不苟的教授一般。

带着他最后一点尊严,离开人世。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另一位老人汪昌明,胃癌晚期。

初来医院时,他的精神很好,时不时会吹上一段自己喜欢的葫芦丝。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和医护人员聊天时,别人问他和老伴“谁追的谁?”

老爷子特别开心地说了好几遍“我追她”。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坚持“不做任何积极治疗,死后也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墓地、可以海葬。”

因为他“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

化疗到头发掉光,吃不下饭也说不出话,心脏跳动,呼吸犹在,却连翻个身看看窗外的世界都困难……他不愿意。

可是,正如护士所说,她见过太多被送进来的病人,他们活得很辛苦。

因为更多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活,是在为家属亲人活。

他们往往不能选择生或死,更不能选择“怎样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汪昌明想要“一切从简”,妻子却直白地告诉他:死后不是你说了算。

沈和敏临终前想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我身上已经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想想只有一双眼角膜有用了。”

她希望尽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也让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可是一直到她去世,家属都不愿意签捐献同意书,沈和敏的心愿最终落了空。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旦触及到死亡,许多人就变得十分敏感。

有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

有人觉得长辈身陷病痛,不积极治疗就是“不孝顺”;

也有人认为,让至亲捐献器官、不设灵堂墓地是“没有道德”……

他们尽心尽力地想让亲人多活哪怕一天,病人孤零零躺着的ICU、全身插满管子、昂贵的药物……全都不在话下。

我们很难说他们错了,可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去尊重病人的心愿。

“人人都知道优生,从来没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对有些人而言,比起死亡,同样害怕的,是自己的不堪和无力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可是亲属们在“爱、舆论、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不肯也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

“临终关怀”这个词,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

“让生命走得更温暖,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意志”也成了不少人努力的方向。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能够“体面、圆满”地离去。这也是《生命里》最大的意义之一。

死亡究竟是什么?

《生命里》没有回答,它只是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些人离开的过程。

他们的故事和牵挂,遗憾和坦然,让屏幕外的人,能够“了解死,了解生”。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谁也无法控制离别,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当下。

珍惜那些在死亡面前被放大的爱,它们一直都在你的身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1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96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4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3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5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渐渐暗沉下来,乌云慢慢聚到一起,不时飘下的雨滴证明着一场大雨即将到来。金玉抱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箱子快步的往...
    等鹿的小喵喵阅读 189评论 0 0
  • 演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要镇定,气定神闲,面带微笑,走在讲台中心站稳,半次片刻安静,等待观众掌声完毕。 备稿演讲...
    SeleneWang阅读 175评论 0 0
  • 他和她是三十年的夫妻。 看法往往不同。 “这儿太热了。”他说。“不,,这儿太冷了。”她回答说。 他们的住宅,对她来...
    601071阅读 32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