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出塞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市,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 而命名,又称雍凉之都。
它北通敦煌,西接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沙漠,中间是 “河西走廊”。
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唐朝时凉州是继长安、洛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在大唐朝,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想要入朝为官,造福百姓。但是官不是那 么好当的,要么去参加科举考试,要么依靠更有名望地人向朝廷推荐你。
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还有第三条路,就是边塞从军。只要你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很容易就被朝廷提拔了。
这给很多想要建功立业的人创造了大好的机会,有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边塞,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诗中,形成了一大流派:边塞诗。
而在边塞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凉州,后来还流行一种曲调名,就叫 “凉州词”。
诗人王之焕的这首《凉州词·出塞》是其中的佼佼者。
诗中写道:
我站在黄河岸边,放眼望去,只见滔滔黄河从远方白云深处奔流 而来;
万仞高山之中,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城堡,那是保卫边疆的战士们的驻所。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将士们的思家怀乡之情。
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 拂地,但是玉门关外还看不到一点春色。
王之涣颠覆性地写出了“黄河远上白云 间”这样的人间绝句,从气势如涌的千里黄河,再缩小到一座静态的孤城,然后再关注到一支由羌笛所吹奏出的离人幽怨,
接着,他又再次将目光投向更远更深 处,提出了关于战争,关于家国的命运思考。
那时的唐王朝,也正像他笔下的黄 河,含着裹挟万里之势,在努力将这个国家的版图一点点地放大到更深更远处。
王之涣,今天山西新绛县人,是当时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之后。王之涣性格豪 放不羁,有点江湖大侠的感觉。他的诗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他常常与同时期的诗人高适、王昌龄一起玩耍。有一天,下着小雪,三 人一起来到一个叫旗亭的地方,生起小火炉,温上小酒,那叫一个惬意。
这时进来几位歌女为大家献艺。王昌龄比较坏,他对高适和王之涣说:都说咱们的诗作名满天下,今天就来比一比。我们看看这些歌女们喜欢唱谁的诗作,输的就买单。
二人听着有趣就同意了。第一个歌女唱了《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十分开心,因为这是他的作品,为了记数,他在墙上划了一道。
接着,又一个歌女唱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赶紧划了一道。
王之涣一听,情况不妙啊,如果第三首还不是我的诗,岂不是太丢人了。
于是他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那位说:如果她唱得不是我的诗,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与你俩争论高下。
话音刚落,这位歌女起身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哈哈大笑。歌女们看到这几位客人与众不同,就过来询问,结果大吃一惊,没想到遇到大明星了,她们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抢着为三人买了单。
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