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闷葫芦是怎么演变成话唠的。全篇约1000字,阅读需5分钟。
这三十多年,我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并且一直在鄙视着那些话多但做事不靠谱的人。他们的际遇让我感觉话说多了没什么好处,只会"言多必失"。
直到三个月前,我才深刻的体会到,合适的表达自己,适当的宣传自己在做的有意义的事,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技能。
对,是技能。
语言是多美好的艺术。我们用它沟通,叙事,抒情,歌唱。如果有人天生就会恰如其分的表达,既不多,又不少,还不刻意,该是多大的优势,想想应该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吧?
利益得失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快速而精准的算计。我从话少到话多的变化,就是从明显感觉到"吃亏了"开始的。当你体会到"本性"带来的损失,改变几乎是瞬间的。
"本性难移"的三十年
我在有五个小孩的家庭里长大。从有记忆时,就是家里"最听话的孩子"。这意味着我不能主动攻击,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能干一切痛快而离谱的事。我以为这样就很好,但似乎所有大人都更爱调皮些的孩子。当"乖孩子"逐渐演变成"闷葫芦"的时候,已经太多年,我早已换不了自己的面具。
即便长大后开朗了些,在父母面前说话依然放不开。我知道,这是隔阂,带面具太久。不是不想说,而是打碎这面具,裸露真实的自己,即使面对的是亲生父母,也很难。
所以我的"闷"中,多是对自己的保护。怕隐藏的自私的东西被看到,也怕因性格封闭导致的无知一次次被揭穿。我不想说,也不敢说。只好闷头努力。
周围不少开朗的人,包围着沉默的我。我生活在他们的气场中,用否认保护着自己。我会告诉自己,开朗爱说话只是特点,不是优势,那么多爱说话的人混得也不怎么样。而内心,又渴望吐露这么多年闷在心里的一切。
"本性突变"的三个月
我没想到这种变化来得如此突然,欣喜。当用户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们一年前做得东西如此契合他们的需求;当同事说,你们做了这么好的东西我竟然不知道;当我们的产品被剽窃,原创被抢夺。我知道,是我的问题。没有与好产品匹配的营销能力,我们埋没了自己。这种利益的损失,沉痛又可惜。沉默不再是无所谓,而是巨大的损失!
每一次语言和行动,都在塑造别人眼中的你,而我从未关注过语言在这其中的重要作用。归根到底,一颗封闭的心,才是所有沉默的根源。
顿悟的那段时间,恰遇得到的《长谈》,罗永浩那不动声色的语言产生的强大感染力,让我更深刻的认同"做正确的事,加上强大的沟通表达和自我宣传能力",可以事半功倍。我开始开口说,体验说清楚后的舒畅感,体验被理解被认同的欢喜。这个过程不像之前想象的需要磨练很久,对"沉默"的损失有了切身体验后,改变瞬间发生。
从此,我不太信"本性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