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高加林

    《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与复杂性实质上是19世纪平民阶层与小资产阶级的投影,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不愿向统治阶级屈服,对其恨之入骨。但同时又不愿团结人民群众,而是企图依靠个人的奋斗拼搏改变自身命运。即使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是在当时封建王朝复辟的法国,这种思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强烈愿望,对于冲击大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起到了冲击作用,对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生》中的高加林,现实中其实很多。如果你为高加林的选择而后悔的话,那就没必要了。如果让高加林重新选择,他还会那样选择。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不甘心。

    高加林和《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一样,这是一个优秀并且风度翩翩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农村青年在与社会现实抗击过程中出现的悲剧。高加林接受了较好的教育,精神世界完全脱离了小农意识,他积极改造之声寻求上进,期待拥有更好的生活,在高考落榜后只能一名民办教师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当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被取代时,他失去了以往平静的生活状态,认清自己沉寂只会让自己沦为农民后,高加林内心的斗志被激发,他迫不及待要走出大山离开土地去发现施展自己一腔抱负的地方,即使这样需要“走后门”需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和原则他也没有丝毫犹豫。对生养自己的土地而言,高加林爱的深沉却也恨的咬牙切齿,在眷恋后以逃离的状态离开了农村,迫不及待的投入城市的怀抱,并最终沉沦其中,像是土里长出来的一颗苗成了一颗豆芽,根上没有了泥土,变得轻飘飘不知是要上天还是要下地。这是高加林始终没能脱离小农意识,在利益面前屈服逐渐失掉良心的的惩罚。

    但显然有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社会没有提供一条正确的社会引导和上升机制,在青年们面对人生十字路口时没有提供他们梦想实现和才能施展的机会,没有为控制社会未来的有志青年人发展的可能,而是将其禁锢在土地上。可笑的是这样的事并不是那个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社会解冻年代的特色,三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为此苦恼。谁又敢说自己不是下一个高加林呢,刚刚火了一把的“祁同伟”,落马几年的“芮成钢”……在阶层固化的今天,没有正常的阶层上升机制,阶层打破者往往行走于法制边缘,最终的悲剧也显而易见。

    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路遥大量的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主人公高加林最终回归平凡的情节,体现了路遥对当时时代环境的思考,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有学识的农村青年有对更高生活追求却无处投门的矛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