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欠萧红一个道歉。一个迟来的道歉。初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因为一部电影。香港导演许鞍华费时好几年,拍了这么一部两个小时的文艺片。主演汤唯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片子在这两个小时里把萧红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讲完了,而我却意犹未尽。索性买来了萧红的好几本书,有《呼兰河传》有《生死场》有《小城三月》。某个午后我读完,却发现没有电影说的那么传奇有才啊,文字也没读出张爱玲那孤僻怪异来啊,也没读出三毛那浪漫神秘啊,于是萧红的书在读完后,也就搁置起来了,心想传说中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不过如此,甚至有人说萧红跟张爱玲水平不相上下,我还有点不服气。在我心里,张爱玲那文笔是祖奶奶级别的,是天才。想当年,我天天苦读文学书,一天八九十个小时的阅读量,梦想着当个作家。可是看了张爱玲这天才的文笔,我信心瞬间就缩回去了,看着张爱玲的文笔,我觉得我想当作家就是痴人说梦!就这么自惭形秽。
我看萧红的书就没这感觉。辞藻也不华丽,句子也不深刻,一个连小学文化的人都能看懂的一本书。很简单。什么蝴蝶飞来了,又飞走了。寂寞来了,寂寞又走了,小院里花开了,黄瓜能吃了之类的特简单的句子。可是多年后,心境不同,再次拿起萧红的书,一读却眼泪掉下来了。原来,我没有读懂萧红。甚至有些怨恨她。一个女人不守妇道,成天跟这个私奔,很跟那个私奔的,孩子生下来掐死的掐死,送人的送人,就只顾自己的神经质女青年。再读,却发现了萧红背后的荒凉和无助。
她不带一点个人色彩,如同一个看透一切的女子娓娓道来,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她写到,这小城里的人,忙着生,忙着死,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我第一次发现,写作原来不是矫情,不是卖弄华丽的辞藻,不是卖弄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而是我手写我心。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 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 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 ,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 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很简单的句子,很简单的话,却让人生出无限的荒凉和悲伤。是啊,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上,生了就生,死了就死了。死了三天就埋了。活着的人该怎么活着还怎么活。谁的生活都没有变。生生死死原来没有我们说的那么长情。再要好的关系,死了也就死了。
而萧红只活了三十一岁。逃婚,与人同居,怀孕后,男子失踪,把她抛弃在旅馆。因为没钱被旅馆老板扣押,写信给报社这时候箫军出现,他发现了萧红的文才,拯救了萧红出旅馆。但是他也不富裕,俩人租住了个破旅馆,甚至连床铺的钱都没有,吃饭没钱,偶尔卖文挣点钱,俩人啃个面包就好高兴。后来遇到鲁迅,文坛崭露头角,无奈此时与箫军感情出现危机。此时怀着箫军的孩子。箫军离她而去,她怀着孕嫁给了端木蕻良。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位作家。我也看过端木蕻良的书,但至今想不起来有什么印象。最后因为多年的颠沛流离,怀孕,身体虚弱,病死在香港。
临死写下这样的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确实很不甘心,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逃婚,跟人同居,私奔,又私奔的女子连头都抬不起来的。所以在香港身体虚弱的几年,她回忆起了唯一带给她童年温暖的祖父。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萧红最终带着祖父留给她的这片天地远去,与蓝天碧水永存了!而我也在人生阅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慢慢的读懂了萧红,也原谅她一个悲情的女子,在战乱和情人不断被抛弃,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将孩子送人或者掐死的心情了。张爱玲也写过,她也曾经怀过孕,引产了。胎儿直接马桶里冲掉了。可能我们无法理解这样女子对人生荒凉的一种绝望。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我送给萧红的一句张爱玲的话。半世飘零,三十一岁年华永逝,文字却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用心写的文字,也会用心读吧,一次读不懂不要紧,慢慢读,慢慢读,经历一些事,会懂的。
2018.7.29纪念萧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