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来排遣卫玠的忧伤呢?
《世说新语•言语》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译文】
太子洗马卫玠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惨,对随从的人说:“看见这茫茫大江,不觉百感交集。只要还有点感情,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种忧伤!”
01
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当时中原战乱渐起,卫玠因天下大乱,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亲王氏说:"我不能舍下仲宝,离开!”王夫人口中的仲宝是卫玠兄长卫璪。
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王夫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卫玠母子临别前,对兄长卫璪说:“恭敬父、师、君的道义,是人们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兄长自勉。”
于是登上了护送母亲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居住的漫漫长路。
在行程中,卫玠和母亲王氏逃亡在茫茫的大江边,“卫玠,我们回转北方去吧!”母亲掀开马车帷幔露出半张脸颊回首凝望阴雨连绵、峰烟弥漫的来时之路,卫玠能感受到,她的手臂不停在颤抖、紧张。
“也行,不过现在调转马头回北方故土的话,应该会遭遇判军,不如我们再尝试一下吧。”
王氏起身抢过原本在卫玠手里的马鞭:
“我是说我们不去南方,返回北方的家吧。”
“怎么了?是不是儿子哪里准备得不妥当,惹您生气了?”
还未及母亲回答,江堤上又传来一阵马蹄声,“嗒!嗒!嗒!”
02
天哪!卫玠是多么痛恨这可憎的雷阵雨啊!卫玠怎么也没有想到,母亲王夫人会在这个时候向他提出调转车头。
他是在前行吗?这一切恳定不是真的。母亲怎么会跟我提出返程呢,明明上一时刻我俩还在驿亭前相携举步同行,怎么下一瞬间就变成反悔收场呢?
是因为我今早没为母亲奉早茶吗?还是因为我忘记了今天是什么重要的祭拜日?不会是因为我刚才没有亲自扶她上车吧?
不不不,我现在太混乱了,我必须要再问清楚。
03
卫玠平生第一次懂得景仰母亲,是在五岁时的医生家里,当时她参与照顾生病流民的善行,没照料几天便病倒了,却坚持留下来继续照料同染重病的幼子卫玠。
就因为如此,卫玠幼小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母亲的博爱。命运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谁又料到后来她们竟因此逃过了卫氏满门一夜之间被斩杀九名男子的劫难,被保住了两条性命。
卫玠开始参仰她的一言一行,智慧、豪迈、善良,这些都是她最神圣的特点。
世人皆知大书法家王羲之早年学字,是以卫夫人为师的——就是那个写“簪花小字”的才女。
卫夫人竟然就是卫玠的姑母王氏,那位出自太原王氏家族的才女兼美女卫夫人,便是卫玠的妈妈。
卫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待到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才醒悟这就是为母亲引以为傲的表现。
战乱之后的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规划,决策中他和母亲了启程南迁,母亲突然向他提出了返程归洛,他一惊便因南迁而病倒。
离乱无常故园难弃,卫玠确实很想引起母亲的共鸣,但像他这样的文弱士子,又怎么能给她安泰呢?
但愿幸运之神眷顾这对身出高门、风流多思的名士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