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按照读书计划完成了《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的阅读,我为自己打call!很激动!这本书是我几乎按照计划阅读完成的。没有超额也没有超时,现在就有一种可控感,感觉下一本书会能继续好好读完一样。就像白老师说的那样——“可控感就是节奏感,这是愉悦感的保障!”
这本书读完了,有种“曲终人散”恋恋不舍的感觉。回首这一生,作者苏世民过的非常的精彩,就像在人生里冲浪一样,看的人心潮澎湃,这样的传奇人物慢慢走向衰老,有点淡淡的哀伤,虽然他说他仍然会像年轻时一样。很喜欢有巨人相伴的状态,亦师亦友的感觉。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多,这次我想写写对“优秀生”的理解。
所谓“优秀生”的通病,完美才可以?!
“完美”是很多“优秀生”对事情、事物、人物相关层面的目标与要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往往会做更加详实周密的计划,各种可能性考虑的风控,各种后背方案的思考,卓越的开端与效果出色的结尾。
但,这样的“完美”计划,可能从“卓越的开端”,或更早期“复杂的计划”就“泡汤”了。因为你会发现当你构想了完美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到最开始的草拟计划中的时候,受到时间、精力、突发性事项的影响,可能从最开始的一步,就开始慢慢“失控”……
继而,我们会出现“挣扎”、“调整”、“努力”……最后,“拖延”,不了了之。
事情往往会过而不及,重新定义“完美”的标准,抑或是个实现目标的好方法。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模式的变化。
1、不一定等到万事俱备,因为东风可能只有诸葛亮能借来
就像作者提到他耶鲁老师说的,“我必须先教你如何写作,然后再教你如何思考。因为两者不能同时学习,我会给你接下来几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先专注于写作技巧,然后我们再专注于思考方式。”
作者的老师看到学生的潜力,并且着手系统地为学生配置我需要的东西。教学不仅仅是分享知识,而是帮助消除他人学习的障碍。
看到这点我想到了我之前买过L先生的写作营,两年了一直没有看。因为我一直以为是要先看书提升自己的思考力,然后才是去写作。但这里给我新的启发,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是思考的表达,不断写,可以从外力促进内力,促进思考。
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种时机太渺茫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手里的麻将牌有了“东、南、西、中、发、白”,这种条件下自己要去凑“十三幺”。
之前有参加一些社群训练营,深刻地感受到运营的可贵之处,运营使用地催促与鼓励,让我这种完美主义“患者”也可以开始视频号之旅了。烂开始好过不开始!
“完美”的开头不是理想的开端,而是开始的勇气与行动力!
2、放低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过于自律的人往往更难去理解他人
无论你多么成功、聪明或勇敢,都有可能身陷困境。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现实,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见得越多,就越有可能理解他人的处境。
每每看到这些过来人写的这些话,感觉自己越来越可以理解,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伤。经历的越多越有可能理解他人,会变得更加包容,就像经验是自己认为的历史,都是个体的选择。
路上听着老歌,脑海中浮现最近这一年看过的书、经过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的蹦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脉络的穿插在一起,想起亲朋好友,看到眼前,眼泪就唰唰的流个不停,突然间,对很多人和事多了一份“理解”,用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爱的网络,与延展到更多的大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感觉我可能又进一步理解了阿德勒说的“大爱”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在初入社会的时候,看这些书会是什么感觉,如果是学生时代呢?我现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只可以看到我能理解的部分,感叹这些作者的经历不凡、也夹杂着很多难处吧。
当我们经历的越多、见到的越多,就越能理解他人的处境,所以,完美的事情或人物,不是结果的完美,而是整个人生的过程体验。
3、想要实现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永远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能发现对方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那么他们一定愿意跟你沟通,无论他们的等级或地位如何。问题越苦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为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才是竞争最小、机会最大的领域。
你去和朋友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真正能够听到你声音的人并不多,如果遇到请好好珍惜。我们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转个思路,先要解决他人的问题。一再强调自己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就像文中提到的“经济危机”时美国解决的方法一样,如果只从眼前出发,收缩银行业务,要求危机中的企业立即规划本息,那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也就只能是“相濡以沫”、共同OVER了。而更加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将具体事项放到整个历史长河里去思考,危机只是暂时的,平稳过渡几年,经济开始复苏,熬过了寒冬的企业再来归还本息,一切都还“玩得转”。个人、企业、银行、国家都可以越来越好,这样不香吗?但,这,很考验人性。人性,不能拿来考验。
一如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人人往往只能看到成功的光环或是失败的黯淡,却忽视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强如作者也有被压得喘不过气、令他绝望的时候,外在的结果容易看出,但内在的逻辑真的要好好琢磨,拐点可能潜在其中。
相对于伟大人物的经历来讲,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回首看来,确实像个小土坡。但当时却觉得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山一样,如果放在时间的长河里,随着我们视野的放大,就像帝国时代一样,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版图,那么“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就不像天一样大了。
所以,“完美主义”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什么形式的“完美”。
各位优秀的朋友,一起继续加油吧!从当即马上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