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浅浅随想系列(七篇)

                 (一)爱是最好的教育

       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次书橱里的旧书籍已经成为我十几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而且经常是席地而坐,把自己埋在书堆里一边整理一边随手翻阅。今晚,在翻阅一本已经泛黄的旧杂志时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20年前美国的某大学研究生导师给他的学生一个课题《到某贫民区考察100个儿童,并预测这些儿童的未来》,结果这些大学生根据儿童的贫困和恶劣环境预测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前途。

       20年后,这位导师来到这个贫民区对100个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后惊奇的发现,就是这些曾经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儿童现在绝大多数已经做了金融家、实业家、律师、教师等有作为的人。他无法理解这个奇迹。当他问及这些人时,他们共同的回答就是:“感谢我们的启蒙老师。”于是导师在一个普通的民居前找到了这个已经年迈的女教师,问及她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人时,她只是平静而幸福的说:“我爱这些孩子。”           “我爱这些孩子”,就是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相信每个为人师者都曾想过,说过,也不同程度的做过。许多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的事迹更是感人至深。

       读完这个故事,掩卷默思,自然也就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应在于如何爱学生。”是啊,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无论他们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他们是聪明还是智障,爱学生就要赏识他们,哪怕他们相貌平平甚至丑陋,哪怕他们羞于表达甚至口呐,哪怕他们没有特长甚至平庸;爱学生就不要吝啬赞美他们,即使他们只是写对了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即使只是学会了系紧鞋带,甚至只是终于学会说了一句完整的短语。

       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竟抵不上这偶然间的教育感悟。大道至简,返璞归真,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名词、眼花缭乱的教育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教育新经验……我还是愿意相信:真正的教育就该是心心相应的活动,爱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二)莫要剥夺孩子考试的权利

       一位同学是市内一所知名小学的低年级班主任,虽然是阳光分班,却也有运气成分。她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对孪生兄弟,据说因为母亲怀孕期间长期误服药物而造成孩子智力发育迟滞,偏偏她的班级里又多了几名留守儿童,所以班级成绩和纪律一直不理想。在有些老师和家长的眼里自然是所谓的“差班”。她虽经努力但仍然无法改变在本年组考试成绩落后的局面。

       在一次小范围的同学聚会时她又给我们讲了班里的一件事,对我们的触动很大,而她也让我们其他几位同学刮目相看。原来她班里的那两个智障儿是休学一年后复学的,当时同年组的几个老师都向学校提出拒绝接收他们,最后学校领导找到她,她欣然接受了。然而,两年的教育收效甚微,家长还为两个孩子请了家教,但每次考试孩子仍然几乎是白卷一张。即便偶尔写一些东西也是涂鸦一样的无人看得懂的天书。为此,这个同学班级的成绩一直全年组最后一名。

       后来,孩子的妈妈实在过意不去,就对同学说,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不让孩子来了,免得为班级拉分。可是,当孩子妈妈对孩子们说这件事时,同学就在孩子们身边站着,细心的她发现孩子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于是,同学打断了孩子妈妈的话,深情的搂住两个孩子的头,温和地对他们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进步的,没有人可以剥夺你们参加考试的权利。”

       当然,两个孩子的考试成绩仍是个位数,同学班级的成绩仍然是全年组最后一名。她虽然失去了一些“评优选先”的机会,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她给了孩子一生的自信,呵护了两颗脆弱的易受伤害的心灵。

       甘于奉献,是教师的本分;淡泊名利,是教师的美德;维护孩子的权利,呵护孩子的自尊,是教师的天职。这些话都曾经是我们从教的初心,只是走了太远的路,看过了太多的风景,会偶尔忘了我们最初为什么而出发。

       为了给孩子一片晴朗天空,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多。

              (三)谁来安慰老师的心

       相信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班主任)都有过下面类似的经历:夜深了,家里书房的灯仍在亮着,她们已经伏在写字台上写了很久。如果你此刻悄悄地走到她们身旁,一定会看到满脸的憔悴疲倦,你一定心疼得想催她们早点休息,但看到她们的那份专注又恐怕会打扰她们,于是只好选择默默的凝视和陪伴。她们即使发现有人站在身边,也不会因为被惊扰而停笔休息,很可能只是侧过脸冲你淡淡一笑继续工作。而我们应该懂得那疲惫的笑容里包蕴了太多的苦涩心酸,太多的无奈无助……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如果不是每天都要面对,我们真是难以想象一个中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如此之大。

       我的一个师范同学,现在市内一所知名小学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她曾不止一次和我们谈起,班级里有六十多个学生,每天都要上五六节课,有时赶上科任教师请假要上七八节课。累了一天,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和试卷,补写各种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在应付完各种形式的所谓检查后很可能就成为再也无人问津的一堆废纸。可叹可怜的是,谁又能想到这也许是一个老师的几个难眠之夜的心血呢。

  如果只是这样的苦点累点还不至于太让人伤心难过。某些领导者冷然的面孔,某些家长的误解指责,个别学生痴呆呆的眼神,个别同事间言不由衷的恭维……这些才真正让人感到压抑、失望、委屈和心痛。

  浏览网页时曾看到过这样一张帖子,摘录如下:“校领导,在您享受着舒适的环境时能想一想我们还在操场上风吹日晒,在我们匆匆赶往教室与您不期而遇时渴望您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微笑,在您倒背着双手挨个教室巡视时渴望您能给正在忙碌的我们一个关切的眼神,在我们被学生气得手脚发麻时渴望您能给我们一句宽慰的话语,在我们被家长误解甚至责难时您能勇敢的站出来为我们作一回主吗?不知道这样的心愿算不算过分,会不会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 这应该是代表了一些老师的心声,值得学校领导认真思考。

  常听到同行们在一起发发牢骚,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和社会消极影响两天。一方面是学生个性越来越强,把自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像一些孩子说的那样——我们爱父母爱老师但更爱自己;另一方面是只强调对学生权益无极限的保护甚至是毫无原则的袒护和纵容,而对教师的教育权利却加以重重限制,对老师的正当权益保护极端虚弱无力。让犯了错误的学生站起来仅仅两三分钟促使他反省就会被指责成体罚,这是混淆了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可是似乎一切的舆论都会对老师不利。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语气重了会被指责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是曲解了说服教育只能是和风细雨,剥夺了老师训导的权利。学生的虚荣心伤了会引来众怒,而教师的善良心伤了就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自我承受吗?

  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本来是很简单的,因为当老师的“傻”是被公认的。备课,上课,考试,批作业以及各种活动已经把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哪有精力再去搞人际关系?除了评职称,选先进让教师们足足领略了人际关系的威力,更多的时候就是埋头苦干了。正如老师们私底下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的智商和情商总是忽高忽低,教几年级我们的智商和情商就是几年级学生的水准,我们哪里会处理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其实,老师的心是最容易满足的,几句好话就可以让她们忘我工作而找不到北;其实,老师的心很容易受伤,一个蔑视的眼神就可以让她们黯然神伤流泪不已;其实,老师的心真的很坚强,因为她们的心里永远装着几十个孩子。苦了,累了,伤了,痛了,经历了,承受了,其实她们的要求真的不多,只需要一点点的理解和安慰。

            (四)从办军训简报看国语教育

       单位搬迁新址,转变办学职能已经一年有余,但坚持那么多年的军训生活却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为了提高孩子们对军训意义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一周的军训生活,激发他们的军训热情,及时、生动、全面反映军训成果,我们办起了《军训简报》,稿件主要由参训学生撰写提供。

    军训第三天,第一期简报终于在师生的期待中出刊了,虽然版面小了点,但都是孩子们自己写的文字,反映的都是真实的营旅生活和切身体验,所以简报刚一下发就被他们争相传阅。看着散发淡淡墨香的简报,听着孩子们在教官和老师面前朗声诵读,最高兴的要数主编老师了。不过,当他把第一期简报送到我手里时,有些遗憾又不无忧虑的说了一句:“学生很有写作的热情,两天交上来几百篇稿件,可惜质量不高只能选出这几篇,而且还有很多是我作了很大修改的。”

  我把那些没有采用的稿件略略看了一遍,质量果然是差强人意。是啊,这里没有了《作文选》可以借鉴,没有了网络可以查阅,自己独立写出来的文字与在学校里完成的作文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不能不让我想起一直困扰我的国语教育问题。

  说到国语教育,恐怕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抄写生字、词语积累、解词造句、默写诗词……可以说我们的国语教育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识记和理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时就显得异常吃力了,有的甚至十分抵触并且害怕写文章。为了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教师和家长绞尽了脑汁。参加作文辅导班,购买大量优秀作文选,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结果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似乎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我不想站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用专业来诠释这个问题,只是想从一些现象中去触摸,去感受。

  一个同事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了,他和爱人都是小学老师,一直都很注重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在同龄孩子中她的写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平时的习作大多数也是优秀。但她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对待写作的态度仍然让她们忧虑。每次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有记日记或者写短文,她一般不是坐在那里静静的构思,而是习惯翻看妈妈给她买的大作文选,找到几篇同题目或者类似的作文范例阅读,然后才能动笔写。虽然也要求她写出真实感受,她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但她的习作仍然不可避免的留有太多的范文的痕迹。当然最糟糕的还不是习作的质量而是这种写作的习惯。也许,模仿的确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但我总觉得这样做副作用的确不小,起码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容易误导他们做事作文的依赖性。而据我调查和了解,她女儿的这种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其实,我们这些成年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各种计划、总结、述职报告、经验材料、甚至学术论文,有几个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呢?不是一样习惯于把同事的、报刊的各种材料拿来改一改交上去了吗?换个标题,添几句话,调整调整结构,改头换面的新文章就这样产生了。而最流行的做法恐怕就是动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搜索栏中打上关键词轻轻一敲键盘,千百篇文章便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然后就是复制、粘贴、拼凑,稍加改动就是一篇新文章。而这些所谓的新文章又会继续在网上流传,也许又成了另一篇新文章的片段。即使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人总是有惰性的,既然事情可以这样简单解决,谁还愿意殚精竭虑地去创作呢?于是,模糊了借鉴与抄袭,混淆了原创与拼接,一切都在难得糊涂中变得一塌糊涂。

  说到国语教育,不能不提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不,应该是从幼儿园到大学,总体感觉就是国语教育有被淡化的倾向,而外语教育越来越被强化了。主要表现是外语课时在不断增加,考试时外语成绩被提到了与国语同等分数的位置,更不要说考公务员考职称等各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了,哪一样能离开外语呢?曾几何时外语能力成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票否决的条件了呢?而我们不仅要思考,更要问一问:“在实际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究竟有多少人多少场合真正要用到外语呢?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那么多的教育资源这样去搞外语教育是否值得?”

  记得几年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当地一所初级中学七年级20个教学班,外语教师有14人,而国语教师却只有5人,看到这个比例不知道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不妨再调查一下,小学生除了每周在学校要学习4课时左右的外语课,在课外参加外语辅导班也不会少于这个时间的。难怪有的老师开玩笑的说,有些孩子用英语说话、写作比国语水平高。而这个玩笑我想一定有它的现实性,果真如此我们不能不忧虑不能不悲哀,甚至不能不可怕。

       国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灵魂,难道我们要以牺牲忘了民族的根为代价来换取外语能力的提高吗?

               (五)军训,有一种精神……

       每年暑假结束,开学前一星期,许多中学都有对新生进行军训的习惯做法。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我将以一名教师的视角来见证中学生的军训。   ——题记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人这一生真的有梦萦绕,有歌相伴的日子能有多少呢?有人说军训是一场难再的梦,有人说军训是一首昂扬的歌,也有人说军训是记忆的绳索,牵着人们回到悠悠的从前。在我眼里,孩子们参加的军训生活就是这样一段如梦如歌的时光。

       当时间如沙从指间悄悄流走,相信为期五天的军训生活已经走进了每个孩子的灵魂深处,生命中没有什么不可能!五个昼夜的轮回,决不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那么简单,有人坚持过,有人思考过,有人哭过,有人笑过,有人用镜头捕捉过感动,有人用画面诠释过经典……

       骄阳似火,贪婪地炙烤万物。诺大的训练场只偶尔传来教官的命令声,600多孩子们整齐的挺立着,静的出奇,这是孩子们在练习站军姿:全身紧张,抬头、挺胸、立腰,双手紧扣压裤线……我在孩子们中间巡视,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渴望:渴望放松,渴望阴凉,渴望休息,渴望一张床,渴望一杯水。可是没有一个孩子提出要求,而是坚定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说他们是绿色的群雕一点都不过分。忽然一个小女孩轻轻低下头,又吃力的抬起头,身体也微微晃了一下。我怕发生危险,赶紧走上前,只见她双唇紧闭,脸色煞白,额上冷汗直冒,显然她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但她仍然没有向教官报告要求休息。我劝她坐到树荫下去休息一会儿,她却羞涩而艰难的露出一丝笑说:“老师,我能……坚持!”一句话让我心疼,也让我感动得手足无措,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滑过我的脸颊。在教官的开导下,她才放心的离队休息,等她稍稍好一点儿,又主动要求归队继续参加训练。在她的身上,在她的同学们的身上,我清楚的看到了一种精神……

       随着带队排长一声哨响,场上十几名教官立刻集合。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示范一个鼓舞,他们要给全体受训学员演示一遍标准队列动作。只见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标准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高昂的士气,一个个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孩子们自发的把掌声和羡慕的目光献给了战士们,一时间掌声连绵不绝。然而,面对掌声和赞美,只有战士们自己明白,在这光荣的背后,曾付出过多少辛苦和伤痛,多少汗水和泪水!在这些战士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一种精神……

       我的同事,我们都尊称她老大姐。还有半年就退休了,身体本就虚弱,又赶上这两天肠胃不好,却一直坚持和我们在一起对军训工作巡视指导。晚上,有个男孩子胃炎发作,她忙上忙下,联系家长,联系医生。最后孩子安顿好了,她也瘫倒在床上一会儿靠着被褥睡着了。即便如此,她还不放心,迷迷糊糊中再三叮嘱舍务管理员半小时后叫醒她。同事们见她太累了没忍心,可她还是坚持着在医院里陪孩子到深夜。几天下来,她整个人瘦了一圈,但却毫无怨言,反而打趣道:“这是个减肥的好机会!”从她的身上又有一种精神震撼着我……

       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每期五天的军训生活仍然时常以各种不同的姿态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总有一种精神感动着我,教育着我,启发着我。是的,有一种精神,我们平时没有留意;有一种精神,在民族的血脉里流淌;有一种精神,她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个教育人砥砺前行。  

           (六)农业实践课的尴尬

      尴尬之一:茫然

       农业实践课第一环节是普及农业常识,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吃力,而且还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第二环节识别农作物,了解几种常见蔬菜的形态、科属和生长习性等。当学生怀着好奇走进大棚面对一片菜地,先是一阵惊叹,继而是兴奋,可是当老师提出要他们试着识别哪是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的秧苗时他们沉默了,看着他们一脸的茫然,我们才深深意识到丰富的书本知识与贫乏的生活经验反差如此之大。参观识别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中继续,在孩子们指指点点的讨论中继续。

  随着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又开始活跃了。走进另一个温室大棚,有的学生把芹菜幼苗当作香菜,有的学生把小葱当作韭菜,有的围住老师问西红柿是接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看着他们的种种反映,是可笑,还是可悲可叹呢?

  诚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未知领域越来越广,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穷尽一切知识,掌握一切技能,但和我们衣食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竟然被我们远远的抛弃,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不该有的背叛。

  尴尬之二:逃避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体验农业实践的场地,学校经过多方努力才争取到一块约十亩校园田。参观完温室大棚,老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田边,把学生按照劳动内容分成几个小组:平整土地、施底肥、撒种子、浇水、培土,一切安排就绪,学生就开始行动了。每个环节老师都有讲解和示范,每个学生都有老师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辅导。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本希望孩子们能喜欢做,哪怕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新鲜而做也好啊。可是结果呢?出乎所有老师的意料,孩子们除了拿着工具愣愣地站在那里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即使有的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操作了几下也非常勉强,很不情愿。

  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农事劳动仍然没有多大进展。几个学生拿着锹和镐修整土地,看着他们紧张的表情,扭曲的姿势,无力的手臂,让人心疼更让人心忧。许多学生躲到一边,三五成群的唠嗑,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老师看一眼就赶紧拿起工具做做样子。

  看来还是学生从心里厌恶劳动才选择了逃避。这已经远远不是兴趣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想一想,这些孩子们何尝吃过这等苦?不要说像这种农事劳动,即使是简单的如洗碗洗衣服叠被子这样的家务活他们做过吗?父母们给过他们这样的锻炼机会吗?渐渐养成懒惰、依赖、享受、自私的性格也就难免了。所以今天的逃避劳动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尴尬之三:责难

  学生面对生活常识的匮乏而茫然,面对农事劳动的辛苦而逃避。这些还不是最为可怕的。当我们付出了种种努力而试图扭转这种局面,给孩子一个吃苦磨练的机会时,却遭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责难才是更可怕的。

  一些带队的老师虽然当面没有说什么,可是却在回来的路上悄悄议论着:“带学生出来实践是放松开心来了,现在的孩子哪有兴趣干这些农活啊,又脏又累。”再来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吧。“咱们都交了钱的,本来以为到这里来一定很好玩,谁曾想上这里干活来了,把我衣服都弄脏了,头型也弄乱了。早知道是这样的就不来了。”家长呢,家长又会怎么说?我亲耳听到几个接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不让你去,你偏不听,看看,吃苦头了吧。也真是的,让孩子干什么活啊,在家里都舍不得让干的。快回家,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是的,有些老师尚且有这种认识,那么来自家长和学生的误解与责难也就容易理解了。只是,我们这样做真的错了吗?

      教育究竟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应该引领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者究竟要怎样的统一?当代的学子究竟缺少什么?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困惑。

  实践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在实践中健全学生身心,完善学生人格是我们的追求。面对孩子的脆弱,我们帮助他们如何在挫折中学会坚强;面对孩子的懒惰,我们通过劳动让他们体验辛苦的快乐;面对孩子的自私,我们通过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价值和关爱的崇高……

  面对同行的误解,面对家长的责难,我们同样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说服去沟通去化解,赢得共识就是为孩子赢得了发展的空间,也为教育开辟了一条探索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实践教育必将被更多的人认识理解,相信实践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

           (七)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利与弊

  几天前一个作小学教师的朋友和我谈起了她班级里的一件烦心事。听后觉得她讲的和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情况差不多,而且相信也是许多老师都曾遇到过或者将来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智障儿童也同样享受到最良好的教育。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这个朋友是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个已经17岁的女孩,年少时这个女孩因为一场疾病发烧导致了智商的发育不健全,目前她的智商还停留在8岁前的水平。在三年级的时候还可以哄着她保证她的安全,可是现在她的身体发育远远超过了心理发育,甚至有了情思萌动的预兆。一天课间休息时,她在班上公然脱衣服以视她对男生的好感,这让师生都非常难堪。

  还有更为可怕的事情。在放假前,朋友对女孩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要好好学习哦,要乖乖的听话,那所有的老师都最疼你,如果不听话,那老师就不疼你了。”而她说:“如果老师不疼我了,那我就去死!”说完后走出教室坐到了栏杆上,要知道她们班教室在四楼,我的这位朋友把她抱回了教室,并尽力的调整心情安抚她的情绪。最后朋友问我:“你能想象到我当时的心情吗?如果她真跳了下去,后果会怎样?”是啊,我非常理解朋友的心情,这个女孩对于朋友来说仿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我很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许她就是感到了自卑,也许她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她是在盲目的寻求关注。也许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事例,但确实暴露了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弊端。

  对于轻度智障儿童来说,在现有条件下“随班就读”可能是家长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使他们在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得到良好教育。社会、学校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平等,完成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自然也就无条件接受了这种所谓“容纳式”教育的最佳方式。

  不可否认,确实有许多智障儿童因为随班就读而度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活,在智力发展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生活上也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可曾认真的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可曾考虑过老师的压力和付出?可曾考虑过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首先,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正常孩子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学会。而且由于目前许多接纳智障儿童的普通学校由于班额过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原因,造成智障学生没法令人满意地完成学习任务。想想吧,一个孩子像听天书一样傻傻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且一坐就是四十分钟不许乱动乱看,一天得有多少个四十分钟就这样坐着熬着啊。那是一种怎样的难以忍受呢。

  其次,智障儿童长期和优于他们的孩子在一起,自卑心里会非常严重。和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一种与同伴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可是,也许是学校和老师的忽略,班级里的同学又毕竟都是孩子,还不懂得用更多的爱心和宽容来对待智障儿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甚至有的时候被取笑。这就会使他们遭遇到更严重的心理失衡。那么他们也可能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安全的心理环境,为自己赢得自尊。就像上面朋友提到的那样的事情。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首先要帮助家长澄清错误认识,给孩子一个更加适合的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家长要正确面对,不能回避现实,不能自欺欺人的否认自己孩子是智障儿童;另一方面,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因为害怕别人的指指点点,而硬是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否则,家长就会成为造成孩子更大痛苦的人。

  其次,更加重视这些特殊群体,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记得30年前师范毕业前到基层学校实习时,许多学校里都有一个或几个专门为这些智障儿童设立的班级,当时好像叫“弱智班”,现在想想虽然班级的名称不好听,听了心里不舒服,但毕竟适合孩子成长啊。而且我曾亲眼看到那些老教师对那些孩子是那样充满爱心。现在也可以在普通学校里设立“启智班”,让智障儿童接受更加专业的特殊的教育和辅导。这样每个班级只有十名左右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受到细致的照顾并得到及时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当然,对于现在已经有智障儿童随读的班级,班主任还有任课教师就需要多付出爱心和精力,帮助这些孩子尽可能的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活动,保证他们不被歧视。不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吗?那既然我们赶上了这样的孩子,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需要无怨无悔的承担起这份责任。同时也要多学习相关知识,探讨总结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多采用游戏的方法简化学习,多鼓励多表扬不放弃。

  把教师比作园丁,也就意味着不仅要精心培育花圃中绽放娇艳的鲜花,也要关心呵护那些“弱苗”“嫩草”。同一片蓝天下,让智障儿童和千千万万的正常孩子共同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