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刷遍网络的刘凌峰,看到他的报道后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摩根弗里曼主演的电影《遗愿清单》。重症的他在病房里结识了同为癌症晚期的医院老板——一个脾气暴躁又蛮横的有钱人,最终被弗里曼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知识渊博气质儒雅的人所吸引,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他们一直梦想的遗愿清单。故事的最后,快意人生的两位主角还是没能发生奇迹,却最后寻得了人生的归宿。不同的是,而现在的刘凌峰,尽管情况非常危急,仍然握有一丝希望,支撑着他的除了意志力和放不下的爱,还有许许多多从他身上得到力量,为他祈福的人们。最终的结果不可预测,可以预测的是,刘凌峰也逐渐寻找着人的生存之本质,也不断警醒着他人。
几年前一位罹患乳腺癌的女博士于娟就感慨过:我也曾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扑了命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只是看短暂的名利权情。
刘凌峰的遗愿清单上列着这么一条:想完成一次马拉松。其实,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何尝不是一段人生。不管赛程的中途你跑的多块,不管你的起点比别人高多少,能够善用体力,坚持到终点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你的腰缠万贯,你的权可倾城,都不能带领你跑完所有的旅程,唯有你的身体,才是你通往终点的唯一要素。别让自己的下半场,早早失去了竞争资格。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吃每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在身体健康的时候,通常我们是第二种人,总觉得后面还有时间,还有许多机会可以实现梦想,还有许多时间可以陪着重要的人,这一切都源于,身体尚无问题的时候,终点线离我们的距离远的仿佛看不见,根本无需理会。可当疾病意外到来时,我们恨不得自己从一开始就是第一类人,因为生命的无常,现实的恐惧,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所谓遥远的终点,可能近在眼前。此刻才会想起,最重要的人,还没有好好陪他们,最应该爱惜的身体,早已被无限透支。
更加理性一点来看,身体健康确实无法体会病床上的人的感受,就像隔岸观火永远不知道身临其境的恐惧。想让正常人像病号一样,将全部精力放在自己身体上也不可能。毕竟身体完好的人,要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要承担起企业的权责义务,还要应付好作为社会人属性的人际关系,否则,如同佛家一样看空尘世无欲无求,恐怕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寸步难行,更严重一点,“一无是处”或是“行尸走肉”之类的标签都会被贴上。病人有病人的恐惧,常人有常人的苦楚。
刘凌峰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看了之后引起了情绪的感动或是同情的悲叹,那都不是他想要传达的东西。能因为他的呼喊重视日常生活中爱的表达,能够不再寄希望于美好的事物留给虚无缥缈的未来,能够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哪怕只是一个跟亲人小小的拥抱,哪怕只是晚上作息规律那么一个小时,都能更好传承他的意志。
前人疾而警醒之,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千万别把最重要的留到最后,珍惜当下,改一下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话来表达: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