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第三周,来到我身边的这3本书,让我遇到了执行阅读计划的困难。这3本书,读起来,感觉特别不舒服,有些痛苦。不是时间紧,读得慢,而是内容让我腻烦。这么说罢,正如初次买榴莲,看着外表有点奇怪,一入口,那种味道是我不喜欢的,甚至有点让我作呕欲吐,但这水果又很贵,舍不得扔,只好强忍着吞进肚里去。
这下,让我明白了这么几层理:
一是读什么,选择,永远是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身处书籍的海洋,这里面波浪涛天,浩瀚无涯,如果没有学会选择,如同驾驭一叶扁舟,而又没有过硬的舵手本领,辩不清航道,不识天象,不懂潮汐变化,则随时都有葬身大海的危险。
二是读多少,确实不单是数量的问题。从简书上知道,有一种论调,就是专门讲一年读多少本书,然后倒逼,一天读多少本,每周读多少本,每月读多少本。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比如,一本《尤里西斯》,别说一周,你一年读透就不错了。所以,读多少本,这只能作为一种培养阅读习惯的一种目标激励吧,不能太当真。
三是为什么读,还是要弄清进与出的关系。我想,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仅是为了解闷,娱乐,读着玩的,而应都有些目的在里面的。比如,我们简书友里,大约都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就是为了输出而读。这里面,还得细分,你是写哪类的,小说,散文,还是学术,在读什么上,又会有不少差别。
上述三个问题,我觉得是开卷之前有必要弄弄清楚的。不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倒不一定会有,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是免不了的。
还是看看这是什么样的三本书吧。
01
第一本,是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本书在网上好像比较热,应该是90后、00后小鲜肉们比较喜欢的。本来我是抵制日本文学的,据以前的经验,这个岛国文化,大概除了变态色情,没什么东西。但我看了看封面,有几句广告,说它是——
对村上春树影响至深的绝望凄美之作,一部永恒的青春文学,写给每一个正经历迷茫忧伤彷徨无助的年轻人。
喙头太足,便决定试一试。结果除了开头语言有些味道之外,越读越失望,后悔选了它。
这是一本充满着负能量的书,正如在扉页上的介绍,是典型的自我否定的青春文学、告白文学,毫不掩饰地揭露作为人的罪恶感,他在不断自杀与自我否定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嘿嘿,伙计们,如果你自身没有特别强大的正能量,千万别去碰这本书。
02
第二本,《世界文学》(1984年第3期)。《世界文学》是我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订阅的杂志。它的前身是建国前鲁迅先生主编的《译文》,后来经历了更名,停刊等数次波折,好在她现在仍然健在,成为介绍外国文学的一种权威文学刊物。
它一直保持着老样子,永远的十六开大小,永远的扉页插图,永远的拒绝广告,保持着一份高标离世的孤傲和潇洒。
我一直坚持每年订着它,同时,想方设法寻找以前出版的旧书,企图弄个全套。本次介绍的这本,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在北京一处旧书店购来的,那个地方很小,旧书把屋里弄得满满的,这本书像是遭受了遗弃一样,被放进院子里一个简易棚里,和其它无人问津的书们一起,经受风吹日晒。我之前说,不好读,主要是这书里刊载的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但作品风格,让我欲呕。小说叫《特命公使》,作者放弃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编撰神话和讽喻故事,借此表达他们的哲学观点,道德观点,甚至创作理论。你说,这小说能好看了吗?
03
第三本,《古代清官》断案记。这本书来到身边,是与《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起买的,也放在沙发上有时间了。当时是为了写《荀子在临沂》而买,当时主要是前言吸引了我。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到底有没有清官呢?存在于古代清官身上的优秀品德,是否对今人有所裨益?
读了之后,只能说小有收获,对一些古代人的说法,民族习惯,用语等,有所了解。但明显是采用了《古今小说》的写作手法,充斥着一些宿命论色彩,如好人得好报,大团圆结局等。倒是前言的几点总结,为清官画的像,有点意思:
1、不义之财,一芥不取的廉洁精神。
2、扶弱抑强,关心百姓疾苦的凛然正气。
3、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顽强气概。
3、研究调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