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大,我们周围的人太多,真正同频的有几位?
我们在社交网站,或者线下Networking,似乎很容易找到一些“同频”的朋友。然而,时间就像一把筛子,不断筛掉那些仅仅通过“关键词”完成链接的人。
似乎你们的过往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你们的价值观很相同。但当问到类似“我和你妈掉进河里”的问题,你就知道,这个人和你不是一类人。
问题可能在哪里呢?
除了一种说法:你在哪里认识这个人,很有可能保留着你和Ta基于这个场域的印记。
比如,在一个行业交流的峰会上,交换过名片,简单聊过几句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彼此认知的,后续的链接一定很少,或者就是基于具体的“Problem-Solve”逻辑的“弱连接”进行,所谓“用后即焚”。
又比如,你在一个酒吧带有目的的认识一个Dating对象,与在一个偶然机会遇见的Crash,未来的发展路径很可能大相径庭。
还有其他可能吗?也许就是人们所谓秉持的价值观,与真正的价值观相差不小。举个我自己周围的例子:一个号称秉持开放沟通,不藏着掖着或者自己内耗的人,到了实际的沟通情境,则可能针对对方的言行轻易地“做判断”,“扣帽子”,然后对对方的细致解释无法认真理解,导致分歧越来越大。如果真的抱持开放的沟通态度,要践行的一个原则,就是重点关注事实,而非做判断。对方到底反复陈述的事实是什么?抛开自己的固有观念,去真正思考后,再得出那个结论(你理解的事实)。
这个世界中,你认知的半径,就是你真正抛开自己“认知”之后获得的更大空间。古语有“井底之蛙”,现在可能我们周围也充满了各种“智者”,沉溺于自己世界的人。与Ta们沟通,可能不必改变任何事情,重点是理解这样的认知模式,内心轻叹一句“抱歉”,然后默默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