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高的山,却还有更远的路,学着珍惜,不断努力!
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艾瑞卡·安德森(Erika Andersen)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学习能力高的人具有的4个特质,它们分别是志向、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错能力。艾瑞卡·安德森是咨询公司普林多斯公司(Proteus)的创始人,她也是领导力专家、畅销书作者,出版过《学习力》一书。我们来了解下这4个特质:
首先是志向。当人们遇到新学习机会时,第一个路障是总会想到坏的一面,这无形中就挫败了志向。如果我们想学习某些东西,就要多关注积极面。比如可以想想学会了它,自己能收获什么,设想未来获得丰富成果时的喜悦心情。这样做能鼓励我们开始行动。研究者发现,把关注重点从挑战转移到收获,能让你立志于从事那些并无吸引力的活动。
第二是自省能力。在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进行的一项研究中,94%的大学教授说,他们的“工作水平高于一般”。显然,几乎半数的人都评价有误。只有6%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在成为优秀教授的路上还有很多学习空间。而那些对自己评价更准的人的思维过程是:他们承认自己的观点经常有偏差或错误,然后尽可能保持客观,因此他们更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拿出实际行动。你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估算这些评价的可靠性。
第三是好奇心。优秀的学习者保持着童年的好奇心,或是在内心独白时重新获得好奇心。他们不会对某个新主题缺乏兴趣,因为他们会问自己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好奇问题”,然后以实际行动跟进。心理学研究者卡洛尔·桑索内(Carol Sansone)发现,通过思考如何采用不同方法让工作更有趣,人们会增强对某些工作的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把内心独白从“这很无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这么做,会如何?”下次有人让你学新东西,或者有同事在学所以你也要学习时,不妨问自己几个好奇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如此兴奋?这怎样能让我的工作更轻松?然后再寻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就足以化“无聊”为有趣。
第四是容错能力。当我们尝试新事物,又不太擅长时,会产生糟糕的想法:“我讨厌这个;我是个笨蛋;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好这个;这太让人挫败了!”这些状态占据了大量的学习空间。一个初学者的理想心态应该是对错误宽容且平衡:“开始我可能做不好,因为我以前从未做过;而且我知道,时间一长我就能掌握它。”研究者罗伯特·伍德和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在获得新技术的早期阶段,如果人们被鼓励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就会增进他们的“兴趣、耐性和表现”。
以上就是高学习能力者所具有的4个特质。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改造着世界,看起来人类个体应该是极其聪明的。但《知识的错觉》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是美国很有名的认知科学家。他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各种事实告诉我们,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简直少得可怜,没人拥有超级大脑。让人类称霸世界的,不是什么个人理性,而是集体思考能力。这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了解个体的无知和错觉,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可以让你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下面就和你分享书里提到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所知道的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少?人为什么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理解力?知识到底存在于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说我们知道的远比自己以为的要少。
人们是怎么发现并承认自己无知的呢?书里介绍了一个叫做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测试工具,专门用来测试人们实际所知和他们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具体的做法是,要求被试者对某件事物进行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是怎么影响他们对自身理解力的评价的。
测试过程并不难,参加测试的人会被问到三个问题。我们用拉链举个例子。第一个问题就是,请你评价一下自己对拉链的工作原理了解多少,然后给自己打一个分。第二个问题是,拉链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描述一下,越详细越好。很多人这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其实对拉链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紧接着,就会被问到第三个问题,现在重新给自己对拉链工作原理了解的程度打个分。结果发现,很多人这时打的分都比最开始打的分要低。
如果你觉得拉链原理本身就太难了,还有另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向参加测试的人展示了一幅车架不完整、没有链条和踏板的自行车图,然后让大家在上面画上车骨架、车链子、踏板。看起来不难,结果有将近一半的人都画错了。可以说,这些测试都说明,人们经常处于一种错觉里,那就是觉得自己拥有知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觉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我们的思维有关。作者说,人类思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指导行为,知道什么事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行因果推论,选取最佳方案。因果推理系统又被分为两种,一个是直觉,一个叫做慎思。直觉是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得出结论,慎思则是要辨明这个过程。
但是,直觉系统往往高估了它能缜密思考的程度,经常是给我们一个简化的、粗略的而且通常都还不错的分析,让我们产生错觉,自以为知道很多。但是当我们慎思时,才意识到事实的复杂,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所以,研究也发现,倾向于抑制自己的直觉反应,在回答前深思熟虑的人,比那些直觉型的人,更少表现出解释性深度错觉。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我们平时会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思维不会将这些信息全部储存起来,因为这样我们可能就被知识淹没了,相反,思维只挑其中的关键来使用。
换句话说,大量知识和信息并不是体系化的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大多数真正的知识存在于我们的外界,比如别人的大脑里,书本上或是互联网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分享知识的共同体中,对知识随用随取。但是当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力进行评估时,外界的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进来,这就造成了错觉,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力的评价,会比实际更好。
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者阿德里安·沃德就发现,当进行互联网搜索时,人们对自己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感觉也随之改善。如果人们在互联网上搜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然后再问他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些信息时,许多人甚至会忘了他们曾在网上搜过,直接将功劳归于自己。
那么,既然人类远比想象中的“无知”,我们又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呢?答案就是,群体智慧。就像上面所说,知识大多存储在于外界、存在于别人的大脑中。但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大家通力合作,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形成“知识共同体”,就能以群体智慧完成极其复杂的任务。
作者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共享意向性,就是人们和他人分享注意力和目标的能力。作者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正是共享意向性使人类从众多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共享意向性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之一,人类凭借它来储存知识,并将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
粒动信息样本交付收集处理,是对群体智慧的放大和有力捕获。
什么是知识的错觉,以及知识到底存在于哪里。在《知识的错觉》这本书里,认知科学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认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并不是那么聪明,反而非常无知。但我们都生活在知识共同体里,让人类称霸世界的,不是个人理性,而是集体思考能力。
书里说,知识的错觉在技术、科学、政治等领域都有所表现,并且人类会因此付出一些代价。
首先说一下技术的错觉。现在很多机械设备,比如飞机、火车,已经很少有纯人工操作的了,它们的运作早就离不开技术。没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辅助,现代客机根本飞不起来,自动档汽车让司机对车的控制都减少了。但是作者认为,这正是一种自动化悖论。什么意思呢?就是极其有效的自动安全系统导致了人们对它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削弱了人工操作员的作用,反而可能导向更大的险情。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法国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坠海事故,导致228人丧生。黑匣子找到以后,调查组震惊了。原来当时这家飞机发生了失速,并从空中坠落。其实让飞机从失速中复原是有方法的,而且改变失速状态是航空学校里的预备飞行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是当时这架飞机上的副驾驶员竟然莫名其妙地选择了相反的操作。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2013年出具的报告认为,飞行员已经过度依赖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缺乏基本的手动操作技能,这使他们无法应对异常情况。听上去非常可怕。
虽然现在的自动驾驶过程中,都有人在监督,担负着纠正差错的作用。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没人能掌握和控制现代复杂技术的全部知识,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有效的技术总是特别容易上手,所以,我们即使对这些日趋复杂的系统了解得越来越少,还是会自我感觉了解得很多。这也是表现在技术上的知识的错觉潜在的危险。
其次是科学的错觉。作者在这里讨论的是,怎么普及科学常识,营造人人信科学、崇尚理性的社会。很多科学家试图通过教育公众,来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比如告诉大家转基因食品没有那么危险等。但结果总是收效甚微,大家还是坚持原来那一套,或者保持着非常幼稚的想法。比如向柑橘作物移植一种猪的基因,能够有效对抗黄龙病,但是种柑橘的人宁可产量下降,也不敢这样弄,因为他们怕消费者不接受。消费者会认为经基因改造的作物会携有供体的属性,说白了,就是觉得这样的柑橘可能会有猪肉的味道。听上去很可笑,但是这种观念竟然很难改变。导致很多科学常识、很好的科学技术难以实践。
作者说,这是因为,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并非是基于对证据的理性衡量,而是取决于他们生活的语境和文化因素,这导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被撼动,所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不会带来改变。作者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的信念不是相互分离的数据片段,能随心所欲地接纳或者抛弃。相反,人们的信念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共享文化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我们的周围,基本都是思维都在一个水平上、知识量差不多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所以,抛弃某项信条,往往意味着一整套观念都会变,几乎就是在挑战我们的身份认同。从这个角度出发,仅提供一点点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信息,确实很难对人们的信念和态度造成影响。如果不改变整个共同体的共识,培养科学素养的尝试就很难见效。这就是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中,对于科学的代价。
最后是政治上的错觉。我们这里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那就是民主,公民投票。事实上,民主制度建立在选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基础上,认为大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作者认为,社会政策很复杂,公民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做到全知全能。所以,把投票权交给公民,就会埋没群体做正确判断时所依赖的专业意见。
举个例子,1978年,美国加州全体选民通过了第13号提案,支持整体减税政策。减税,乍一听是个好主意,要求减少对住宅、商业与农业资产的征税。但是它也产生了很多的不公平,比如它减少了很多依赖地产数量的地区的收入,给政府造成了财政负担,还限制了房产交易,对近期购房者造成很大的冲击,等等。这是很多选民,尤其是受到负面影响的选民万万没想到的。作者说,这就是知识的错觉在政治中的表现,也就是民主的代价。
从技术、科学、政治三个角度和你介绍了,知识的错觉会让人类付出哪些代价。在《知识的错觉》这本书里,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认为,让人类称霸世界的,不是个人理性,而是知识共同体和集体思考能力,但知识共同体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今天,和你说一下知识的错觉会给人的决策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首先作者认为,知识的错觉以及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经常让人的理解非常肤浅,以至于让人作出一系列不怎么明智的决策。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解释的敌人”。作者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解释的敌人”。换句话说,我们经常不求甚解,有时候我们貌似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才愿意作出决策,但其实我们做出的“深入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作者举例说,比如一个商品创口贴,当宣传只有一句简单的“泡沫填充物让伤口更快愈合”,很多顾客会觉得不懂,也没有购买的兴趣。但只要多加一点说明,比如“泡沫加速了伤口周围的空气循环,由此达到灭菌的效果。这使伤口愈合更快”。有了这种简单的说明,马上就会提高顾客的购买欲望。但你要是再多说几句,比如“泡沫填充物与伤口隔开,使空气流入。空气中的氧气会抑制大量细菌并消灭它们”,这时候大多数人对产品的评价反而降低了。作者说,这就是解释的敌人,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想知道太多。
但有些人正是利用了解释的敌人,利用我们对细节的厌恶,来影响我们的决策。比如护肤品广告会承诺,用了它们的产品,可以修复DNA,让人年轻20岁,而不是真正告诉你有哪些临床研究支持这个产品。但顾客反而爱买。这种误导性宣传就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之一,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我们依赖共同体,甚至喜欢让别人替自己思考。
这个例子说明了,知识的错觉以及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中,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麻烦。世界太复杂了,我们没办法掌握全部细节,也不愿意深入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自己做决策,而是由别人来设计选项。作者说,很多时候,决策所需要的知识不仅在个人的脑袋里,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着知识共同体。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呢?作者认为,改变自己很难,但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我们的决策。一旦弄清了哪些奇怪的认知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就可以通过设计环境,来让这些怪癖为我所用,而不是深受其害。这种方法也叫做“助推法”。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捐赠器官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花时间签字落实。助推法就会建议将法律改成默认情况下人人都是器官捐赠者,你可以不捐,但是需要手动做出选择,让人们选择放弃而不是选择加入。这个简单的变动,让捐赠人数大大增加。再比如,退休储蓄很好,但因为人们的理解程度、重视程度、信息的获取量等有限,办理的人很少。为了增加退休储蓄,美国劳工部就鼓励小企业为员工设立自动加入的退休金计划,这样一来受惠者就多了。知识共同体中,我们更愿意听信别人的建议,不如就利用这一点,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具体来说,助推法有四个建议。第一,降低复杂度。由于大量知识存在于共同体,而不是个人的头脑里,我们在帮人做决策的时候,要降低信息的复杂度。第二,不要试图教育大众,而是要给他们一些简单易懂并且有用的决策法则。第三,虽然可以提前给人一些建议,但是人们不善于记忆细节,很多信息在关键时刻就忘记了,所以作者说最好把人们做决策要用到的信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到他们。
前面这前三个都是有关社会如何为个人营造环境,最后一个建议,是如何改善自我。作者建议,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在理解力上的不足。所以如果一项决策非常重要,应该停下来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免做后悔的决策。
作者说,了解自己的无知,能让你脚踏实地、避免自作聪明、做了错误的决策。著名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公司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曾经说过:“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如何对待未知,我如何找到问题可能出在哪里,我乐于见到有人能够同我意见相左,我会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这帮助我作出更好的决策。”
以上就是《知识的错觉》这本书谈到的,知识的错觉会给人的决策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决策。希望对你有启发。
内容参考来源:《知识的错觉》,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 / 菲利普·费恩巴赫,中信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