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关于夏侯惇有这样的记载:“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在书中,这是完整独立的一件事情,关于这件事,也仅有这一句话。虽然文字简短,但是内容震撼,读完不禁让人感叹,夏侯惇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识,其猛烈与霸气可见一斑。这件事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夏侯惇因此名声大振。这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并不是什么坏事。
在今天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夏侯惇的做法很不可思议,一个少年,竟然因为帮老师打抱不平而杀人,原因不过是别人侮辱了老师。他们会想,老师一定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会受辱;老师受点辱又有什么关系?天地君亲师,老师被供奉已久,就是该拖下神坛,杀一杀老师的傲气。老师既不是孔子,学生也不是子路,夏侯惇有必要为此杀人吗?学生因老师受辱而杀人,简直就是荒唐至极!
很多人会好奇,夏侯惇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虽然《三国志》中没有正面写这位老师,但透过夏侯惇的行为,可以从侧面窥探一些老师的特点。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成年,夏侯惇杀人时只有十四岁,还是未成年。他是心智不够成熟,遭人利用或恃勇逞强吗?不是。他是太过感性,一时愤慨冲动吗?应该也不是。他的行为里有是非判断,有他的理性思考:老师是不能被侮辱的,侮辱老师的人或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夏侯惇的老师必然有独特的魅力,或学识渊博,或德高望重,或韬略卓绝等,所以他的学生要奋力还击让他受辱的人。不难推想,他在学生心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神圣而又亲切,高深而又亲近;他深受学生喜欢、尊敬与爱戴,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大概是他身上有太多打动学生的东西,所以学生对他才倍加珍惜,不容他受到任何侵犯,必须要捍卫他的尊严。学生对他的保护完全是自主的,也是血性、刚猛与霸气的,更是彻底的。学生将侮辱他的人杀之而后快,从源头上杜绝了类似事情的发生。
让夏侯惇老师受辱的人,一定有非常过分的地方,所以才不免身死人手的结局。他怎样侮辱夏侯惇的老师的?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当面的言语上的,当面的行动上的,当面的言语上加行动上的;背后的言语上的,背后的行动上的,背后的言语加行动上的。从实施的难易程度上来说,对人进行言语上的侮辱最为容易,且在背后进行的代价最小。若要对人施以行动上的侮辱,往往要在动手之前数落对方一番,像是一篇檄文,用以告知出师的名正言顺。语言等于是开场白,后面的行动才是重头戏。
但是当着一个人的面,在言语和行动上侮辱他,这需要一定的胆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甚至需要一定的智慧。他往往需要在心中仔细盘算,仔细掂量,有了必胜的把握之后才能出击,否则贸然行动,最后也只是自取其辱,贻笑大方。比如对韩信进行胯下之辱的人,他本在身份与地位上存在优势,心理上有优越感,且料定韩信不能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有取胜的条件与信心,所以敢于寻衅滋事,惹是生非,出难题,看笑话,挖空心思去侮辱别人,而被侮辱之人则处境被动,相当无奈。
没事找事地去侮辱别人的行为,这是一种试探,更是一种挑衅。如果一个人不存在处境上的无可奈何,那么当他在面对挑衅时,他一定会做出反应。情绪激动的话,可能会像李逵一样,用最拿手的两板斧,以此来回敬对方。若保持理智与清醒,也会分情况区别对待。无伤大雅的,口头警告,下不为例;毫无底线的,奋力还击,血战到底。总之,挑衅者不会阴谋得逞。这就给挑衅者提了一个醒,挑衅有危险,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任何挑衅的火苗都将被掐灭,任何挑衅都要承担后果,任何挑衅都要付出代价!
被夏侯惇杀掉的人,最经济的挑衅方式就是,在背地里对夏侯惇的老师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最低,自己面临的危险最小,避免了与人产生正面的冲突,避免了让自己陷于未知的不利的境地。史书中没有他的名字,他既不是什么英雄,也算不得大奸大恶。他大概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十足的胆量与人正面对抗,所擅长的不过是在背后说些坏话,搞一些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小动作,语言行动上的可恨,交织着思想麻木的可怜,在无知与狂妄中演绎着可笑与可悲,仅此而已。
也许他之前就已经在背后侮辱过夏侯惇的老师,但夏侯惇并不知情,于是他就以为如此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害,也不构成任何威胁,以至于后来做起同样的事情,变得心安理得起来。谈不上胆子越来越大,不过是慢慢习以为常,终于被夏侯惇发现,并为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有可能这个人运气不太好,首次对夏侯惇的老师不敬,说了些侮辱对方的话,恰巧就被夏侯惇揪住了,立即丢了性命。一个老师竟然有如此血性的学生,这大概是被杀之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的,一个十四岁少年,没有深不可测的城府,但有爱憎分明的性格。
或者这个被杀死的人还要胆大一些,不惮于正面的冲突,对夏侯惇老师的侮辱也不是一次两次。他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形象,让大多数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俨然就是一个社会毒瘤。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四岁的夏侯惇可不买他的账,既然敢让老师受辱,那他就该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他最后的下场不过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夏侯惇杀了侮辱老师的这个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举世震惊,终于以“烈气”闻名。烈是猛烈,刚烈;气是霸气,豪气。
“烈气”概括出了他的身体力量与性格特征。他有过人的胆识,有超强的武艺,有直率爽朗的性格。他的内心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有的只是一把衡量是非的标尺。他尊敬老师,崇尚正义,杀死侮辱老师的人,从此名声在外,成了别人心中的英雄。虽然他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并不可取,甚至在当时他的老师也会责怪他,认为他完全没有必要。但无论古今,人们都推崇英雄,时代都召唤英雄。只不过不同时代,英雄的产生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在东汉末年动荡纷扰的历史背景下,夏侯惇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在当今社会中,给老师添堵添乱、对老师极为不敬、伤害老师的人依旧存在,甚至还不少。有的当面顶撞、对抗;有的背后议论、辱骂;有的网上嘲笑、诽谤;有的要毁坏老师的东西,有的要从背后袭击老师。这些人中,有学生,有家长,有好事者,有冷漠的看客,可谓多矣!但现在不需要夏侯惇似的英雄了,没有老师会教唆学生为自己出头泄愤。若产生夏侯惇似的英雄,老师的前程也就因此毁掉了,且不说外界会将他怎么样,单是误人子弟的罪愆,就足以让他自责一生,让他噩梦萦绕。
老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在面临不公正待遇时,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独自忍耐与默默承受,或者说宁愿选择独自忍耐与默默承受,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一味的忍耐,正义就会被罩上阴霾,民族的血性与刚强就难以传给下一代。所以,面对挑衅与侵犯,老师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处事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全面做好自己,不给他人任何伤害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