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在热搜上,我偶然看到了这样的新闻:央视由于亚足联报价畸高而无法转播国足vs日本的足球比赛。虽然这展示了亚足联吃相丑陋的一面,但是也侧面反映了国足实力弱,地位低的事实。
我们自然地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国足,怎么就这么“弱鸡”呢!
首先,我国社会对足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不高,离形成“全民热爱足球”的良好土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我们更热衷于停留于谈论足球,评价足球的层面上,而并非实际“上脚”去踢足球。而形成“全民足球”的氛围显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其中一个关键的目标群体就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就像撒入足球土壤的种子。
然而,我国到底有多少孩子们喜爱足球?有多少孩子有条件踢足球?真正有天赋又喜爱足球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又有多少会支持他们去踢球?一切都得打上一个大问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根植于多少中国家长脑海中的传统观念。既然有读书学文化知识这条更稳妥的道路可走,何必让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就这么不务正业,走这样的“旁门左道”呢!在家长持有这种想法的同时,大多数孩子在足球上的前程基本上就被“锁住”了。
群众们对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生的观感也普遍不佳,更别说足球了。“看到没有,那个黄毛体育生一定是哪条阴沟里出来的精神小伙,靠近他你很容易就学坏了!”这种视体育、足球如洪水猛兽的态度直接造成了体校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国足怎么好得起来?中国足球文化培养不出世界级球星,正如贫瘠的盐碱地难以种出庄稼一样。
其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早期训练开始,一般要经过全面基础训练阶段、专项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而后才进入职业发展阶段,而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周期已经是各项目中较长的了。众所周知,12岁至14岁,是提高足球运动员个人技术的最佳年龄段;错过这个技术发展黄金期,队员球技很难再有提高。足球强国多对处于此年龄段的队员进行系统化高水平训练,而这一过程一般在足球学校和青训营完成。足球协会都有适合本国运动实际的青少年训练大纲,以确保青少年都能接受高水平训练。
很不幸,我国足球恰好在这一环节掉链子了。我国高水平的训练基地偏少,教练员训练水平不高,不仅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造成了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战术意识、团队精神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导致国足“技术粗糙、缺乏战术意识”。很多俱乐部不重视青少年培养。同时,不少足球俱乐部只顾眼前运动成绩和经济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宁愿把大把钱用于购买大牌明星,也不用于青少年培养,更加凸显了国足后继力量培养的“不过关”。
“国足现在这么拉挎,就别寄希望于他们身上了。”我们也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因为我们既不缺种子,又不缺土壤。
不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必妄自菲薄、不思进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种子“筛选和培育”的过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可以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入手,发现适合本国的人才体系。制订适当的训练内容及强度的标准,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就显得不可或缺。
由于中国仍处于从“养儿防老”、“孩子的决定关系着全家的未来”等传统观念中挣脱的时代,塑造“人人足球”足球文化的方向注定和他国有所不同。普及兴趣爱好、发展社区足球,面向家庭塑造口碑,让足球成为合理的职业选择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面对足球事业的困境,一味灰心沮丧是无用的,核心在于培育属于国足的“种子”,肥沃属于中国的特色足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