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饭时,儿子告诉我,他昨天傍晚独自去卤肉店买烧肉时,发现有人跟踪他。他很害怕。这已经是第三次有人跟踪他了。他飞快的跑进小区,发现小区保安室有几个人对着他笑,笑的有点狰狞。
而且,他的同学告诉他,附近已经有四个小孩儿被抓走了。
看来这个小孩真是被吓到了。好在一直以来的成长让我没有选择简单的回应他“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儿,跑回家就得了”“男孩子要勇敢”,而是选择慢慢倾听他,在感受和需要的层面上回应,陪伴他慢慢穿越恐惧。
“感到有人跟踪你的时候,你真的很害怕,就想快点躲开”“心里咚咚直跳,是不是想有人来把他赶走就好了”“害怕的时候,特别需要安全,这种安全就是爸爸妈妈突然出现把坏人打跑”“多希望小区门口有人帮你呀”“当你跑进家门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放心了,很稳定”“那种放心的感觉,在身体的什么位置?是什么样?”
当他放松下来,我才和他分析:去熟食店的路上人比较多,感到害怕可以掉过头去走走,这样可以确定那个人和你顺路还是跟踪你;4个小孩被抓走的事儿不是真的,前段时间那个丟失的高中生全国都在找,我们这里丢了四个小孩不可能家长们都不知道;以后出门害怕可以带着手机,我们可以一路通话;真感到害怕时,可以跑进常去的店里。
又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去小区里看了到处都是的监控;跟收发室的保安爷爷打了招呼;上学时目送他到超市处才离开。
当我问他放学要不要接时,他表示还是想自己走,看看自己的勇气。
帮助一个人克服恐惧,不是告诉他“这没什么,要勇敢”的道理,不是用“脱敏”疗法让他壮着胆子前行,更不是指责他“自己吓自己”。我选择跟他一起深入体会担心、恐惧在身体上的感受,陪伴他在心底确认,他真的需要安全,需要稳定,需要被爱包容。
对恐惧的感受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渴望的安全有了深入的连接,对如何获得安全做够了功课,可以支持他真实的穿越恐惧,不再害怕。这就是在建立安全感。当然,满足需要,并不是只停留在头脑的连接里,非暴力沟通的请求支持我们落实在行动上:我们查看了小区的监控,跟保安爷爷打了招呼。同时告诉他:你看,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现在,我们做足了安全措施,你感觉怎么样。
不着急,慢慢来,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一定可以在面对恐惧时找到升保护自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