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的基本情况
小班有个小女孩,今年4岁,性格:活泼外向,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强,有主见也乐于助人,喜欢在我面前撒娇,也特别喜欢“争第一”,如吃饭争第一,会抢着把自己吃光光的碗,给我看:“老师,你看,我全吃完了”又跟身边的小朋友说:“我是第一个吃完的,你们都还没吃完”;其中,特别喜欢在排队过程中争第一,每到排队的时候,她就争先恐后,甚至还会出现和小伙伴争夺牵老师手的场面“我是第一个过来的,我要牵老师手”,要是没争抢到第一个则会大声哭闹,甚至还会和同伴之间发生肢体冲突。我心想,这孩子为什么多次因争第一而哭闹不止?是怎样的心理或是情感需要呢?应该怎样看待并有效引导幼儿更好的发展呢?下面,先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幼儿有此表现的原因。
2、 “好争第一”的原因分析
(一)从幼儿发展阶段来看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大约3-4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的依据就是竞争。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
3-4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虽然她并不知道争第一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竞争意识”是什么,但得第一的愿望就是很强烈,并且获得第一后沾沾自喜,失败后会非常沮丧。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就存在竞争意识。
(二)从家庭教养教育方式来看
1.家长鼓励孩子争第一
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有行动力,更有积极主动性,从小鼓励孩子争第一。“你真棒,你第一个就吃完饭了”,有的时候甚至自我贬低,“我都追不上你,你跑得好快呀!”,总是让她每次都先完成某件事先达到目标,给予她鼓励,“真棒,第一个刷完牙”“真棒,全家你是第一个吃完饭”等。
家长这样做的初衷是不错,希望通过鼓励,让她能够行动更有效,但如果在这种鼓励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过程的鼓励,只在于结果,忽略她在其他方面的体验,她就很容易形成必需事事争第一的意识和行为。
2. 家长夸奖太多
家长什么都夸奖,只要孩子做得好,就给予特别的夸奖,即使是孩子应该做的事,都给予夸奖。被夸奖的时候她感觉真好,为了得到夸奖,就会愈演愈烈,什么事情都想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等着父母给她夸奖。
3. 家长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在家里头以小女孩为中心,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的利益需求总是放在第一位,结果造成这个孩子虽然目中有人,但是这些人全都排在她后面,而且还得给她吹捧。虽然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爱孩子,想让孩子更积极主动,但是做法常常达不到所要达到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其他因素
1.孩子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注意。她认为只有排在第一个,老师才会看到她,才会表扬她,这样让她越来越想去争第一。
2.喜欢老师,她想通过与老师的肢体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拉着老师的手,不仅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情感的需求,心里觉得很愉快。
3.“排第一可以看到前面的路”“排第一可以看风景”“排第一不会落队”等。
4.规则意识薄弱。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几乎没有排队的意识,不知道排队是怎么一回事。
3、 “好争第一”的辅导策略
(1) 正确看待幼儿的竞争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在我们的社会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竞争意识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开拓孩子的创新精神、使孩子产生成就感、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的精神等。所以一个良性的、有益的竞争,能促进幼儿不断前进,能推动幼儿在各方面上有更好的表现,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家园合作,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及时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探讨此现象的好处与弊端,更科学有效地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
1.关注孩子通过努力提升的一面,而非输赢。
面对孩子在竞争环境中的表现,家长们可以先把输赢放到一边,孩子还有很多可待挖掘的闪光点。输赢不可控,但这些闪光点是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控制的,比如他们付出的努力,他们取得的进步。在过程中孩子是不是表现地非常专注?是不是做出了很多尝试?是不是展现自己坚持的一面?是不是学会了新的技能?
2.竞争是多样性的,鼓励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当中有合作,合作当中体现着竞争。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对于幼儿而言,有竞争但更强调合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会变得更有力量。所以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良好合作,能促使幼儿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3.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作为这个家的带领者,家庭的领导,要从长远考虑,从大局考虑,即要兼顾每一个人的需求、责任、利益以及义务,Y也要平衡这个团体的需求、责任、利益和义务。虽说让孩子“得第一”会让小朋友们更加有斗志,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但值得思考的是孩子有上进心,在学习方面喜欢得第一,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孩子争第一有时并非是积极正确的。当小朋友们长大了,这种“争第一”就会上升一个层次,比如,当别人家的孩子拥有名牌用品,在学校里面到处宣扬......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特别大。如果父母满足了孩子的这些要求,对孩子来说她也并不会得到相应的快乐,只不过是在虚荣心上得到了满足。而虚荣心是一个不断膨胀着的怪物,一旦满足了一次,下一次她就会有更大的胃口,所以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
4.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放手让孩子多去磨练。
父母要全然的接纳孩子,以孩子本来的样子,无条件的去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溺爱孩子,多陪幼儿玩亲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失败和成功。也多给幼儿自我成长的机会,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培养幼儿坚强的内心。也可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在不断完成的小事情上建立价值感和成就感。有时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一些困苦,可以磨练幼儿的承受能力、战胜困难与抗挫折的能力。
(三)在园教师的引导。
1.耐心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安抚幼儿的情绪,无条件地接受幼儿的情绪,尝试着和幼儿沟通或者给幼儿一个拥抱和微笑。明确表达自己对幼儿某方面好行为的喜爱,与她是不是第一个拉老师的手,没有关系。同样,老师会喜欢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
2. 用轮流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排第一的机会。
制作“排头表格”,请孩子按照表格上的名单轮流排第一,这不仅解决了孩子争抢排第一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孩子认读自己和其他孩子的名字以及熟悉昨天、今天、明天时间概念。
3.排队固定化,规则与自主的统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排队时,可以让幼儿按照个头高矮和小组顺序,一个接着一个排队,并让幼儿记住自己拉手的同伴是谁,前面的同伴是谁,后面的同伴是谁。由于固定了排队的位置,幼儿争着与教师拉手、插队的现象就杜绝了。
4.同伴的榜样作用。
对班内已有规则意识的幼儿及时给与鼓励,发挥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5. 发挥环境创设的作用。
在教室中布置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或卡通图案排队拿杯喝水、端餐、上厕所、洗手等情景,让幼儿学习它们守秩序,起到一个暗示的作用。
6. 通过儿歌、情景体验、讲故事等方式。
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幼儿在边说儿歌边排队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排队常规或通过体验式情景创设,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愿意排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观看视频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并引导幼儿知道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及重要性。
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