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是朋友”还是“课后是朋友”——精读《一线教师》有感(四)
今天,我读完了《一线教师》第二遍。在书的最后一章管老师写了“反思学”。在这一章里,管老师提出了13个问题。这13个问题,既是问管老师自己,也是在问其他一线教师们。其中,第3个问题——“师生关系:‘课上是朋友’还是‘课后是朋友’?”——我也问了我自己,我的答案是什么?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保证。现当代的新教育理论倡导构建人格平等,交互活动,相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管老师明确的说,在他的教育中,课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而我不同,回想这两年中,我与学生的关系却是课下是朋友,课上也是。为了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我与学生们的关系一直像是朋友。下课会和他们聊天,玩游戏,上课也会闹闹玩玩。但这样效果好吗?两年了,我能确定地说:不好。我的班级变成了只有我和他们玩闹才会积极的班级,如果那堂课我上的严肃一些,班里就会一片寂静,无人回应。我的班级又是一个闹腾的班级,因为我一直对他们不严吧,才二年级有些孩子已经冒出了我管不住的苗头。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不严,像朋友一样可以开玩笑,我认真的批评他,他还会嬉皮笑脸,我怒火中烧却一直没办法。我看到了班级的问题,但我却没找到答案。
一直觉得成绩优秀的班级是因为他们班老师要求严格,是在强压下逼出来的成绩。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尽然。这些优秀的班级确实很严,教师作业要求高,习惯要求高,看得出差生确实对老师有敬畏之心。但是,在平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是不错。下课的时候,我看到过那个严厉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玩游戏,看到过他分自己的零食给学生,看到过他和学生开心地聊天……那时的我并没有放在心里,现在却都跳出来提醒我,我错了。
在放假之前,我甚至还自豪地说我们班可轻松了。但现在我反思自己,我做的真的对吗?我和学生的师生关系真的就是新教育想要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吗?其实并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教师作为拥有教育理论,具有教育专业知识的人,不应该把自己完全放在和学生一样的地位上,而应该在平等的地位中发挥教育的作用。课后是朋友,能打打闹闹,但朋友之间应该也是互相提醒的,教师做错了,学生能提醒;学生犯错了,教师要马上纠正。课上应该是“师道尊严”的,为师之道尊贵、庄严,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尊敬他,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诲。上课教师应该要严,严在纠正坏习惯,严在知识传授。下课教师要慈,做朋友,做亲人。这样既慈既严,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是新教育要求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民主与权威并存。既要民主,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拥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能和教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教师也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一个具有权威的教师形象,不能与学生过于亲近。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时,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做一个严厉的“监督者”。
就像书中所说“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一种有距离的亲切……民主、随和、无距离的亲切,在非教学时段。”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时段与非教学时段之间转化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课上是严师,课后是朋友的教师。在教学时严格要求,做到严之有度、持之有恒。在平时应该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触碰学生的心,在师生之间形成感情的双向教学。在这条路上,我还需要边做边行,在放入爱心的同时,也要放入耐心、信心……构建真正具有教学效果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