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见感思行」框架。
感:
「见感思行」这个框架用了有将近两个月,但我发现,「感」和「思」常常傻傻分不清,「行」的定义还是不够精准,用起来不趁手。
今天看到了对「感知」这个概念的定义,让我对「感」这个维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其实是偏潜意识的,情绪的,通常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具体到阅读时,要有「感」,就要找到能够触动自己的点,做到有「感」而发。
思:
我找到了「见感思行」可以拓展的第五个维度 ——「拆」 。
可以将「见感思行」拓展成「见拆感思行」五度。
拆,也是极速阅读的精髓,当然,极速阅读只是很多种拆法中的一种 。
第一种拆法是把文章或书本拆分为:目标、框架、重点三部分。
第二种拆法是把文章或书本拆分为:观点、事实、情绪三部分,或者,观点、论据、情绪三部分。
见到了,大卸八块拆解了,然后就是通过「感知」「认知」「行动」三个维度拆为己用 。
「见」是看到,是如实呈现。
「拆」是拆解,将看到的东西分层次大卸八块。
「感」是感知,感知是潜意识的,是情绪的,通常很难用语言描述,虚构类作品往往善于调动别人的感知和情绪,所以,阅读时,感知主要针对的是能够触动你的点。
「思」是思考,也是认知,认知是意识层面的,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是可以用逻辑说清楚的,非虚构类作品往往偏于认知而缺乏感知。
为什么很多人说文章要有故事思维,要懂得讲故事?哪怕是说理类文章?这是因为单纯说理,单纯用认知,是很难说服别人的,意识即防御,你调动了别人的思考,特别是你的观点和他原有认知不同时,其实更容易激起他的习惯性防卫心理,他会下意识抵触你,反驳你,而用故事,能够激起他的感知,能够让他在情绪上产生共鸣,而情绪上认同了,哪怕你说的是歪理,他也可能拥护,仅仅是因为对你有好感。
为什么要说诗和远方?就是为了调动感知,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如果单纯说教,没几个人愿意听的。
「行」就是行动,用感知感受到了,用认知分析清楚了,就可以通过行动去真正做到。
相如的文章就轻易调动了很多 007er 的感知,情绪上来了,也就让他们无法用认知去客观分析了。
情绪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就像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课,最先讲到的就是情绪,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情绪崩溃了,建构在情绪系统上的APP,也就是认知,是无法起作用的,系统当机,软件肯定就没法用了。
那么「见拆感思行」的思考框架和五度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极速阅读只要用到两步,「见」和「拆」,见到并且拆解。
深度阅读需要用到全部的五个阅读,针对一个重点,「见拆感思行」。
所以,「见拆感思行」是深度阅读的有效工具,想要提高感知能力、认知深度和应用能力,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做到。
所以,如「思」是提炼思维模型,是提炼底层规律、普世智慧、临界知识,那么「行」就是原则,就是在思维模型指导下制定的可操作步骤。
「思」是战略,「行」是战术,「思」是规律,「行」是原则。
「行」,目前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倾向于提升你的应用能力,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够直接提高你的执行力,通常仍然是停留在“想”,也就是思维上,「见拆感思行」毕竟只是思维工具,你知道了怎么做,并不代表你就会去做,想要提高执行力,还是需要配合其他方法。
其实用「见拆感思用」更恰当。
「见」招「拆」招,「见」书「拆」书,「见」人「拆」人。
「用」比「行」恰当,实质上不是问怎么行动,有点不通,而是问“怎么用?”
我们不会说学以致“行”,不会说拆为己“行”,而是学以致用,拆为己用。
「用」比「行」更通俗、更易懂,一说大家就明白,侧重点在于怎么用。
“怎么行动”太虚了,摸不着重点,“怎么用”更接地气,更好理解。
行:
经常使用了「见感思行」后,还有有点摸不清头脑,比如「行」,这个字就很含糊,不如「用」来得好。
对「见感思行」进行调整,更好地融入我的「五度阅读」框架。
用「见」和「拆」进行极速阅读。
用「见拆感思用」进行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