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有三个孩子,大女儿Kate,儿子Teddy和小女儿Amy。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爸爸和孩子们约定:“如果你们都能维持自己房间的干净整洁,每个星期就能得到零花钱”。
一开始,孩子们都能遵守规定,相安无事。
但时间一长,Adem发现Teddy处理垃圾的方式就是“往窗户外一扔”,Amy把不喜欢吃的西兰花藏在衣柜里,还有kate每晚睡前都把洗澡毛巾踢到床尾,结果积了一堆发臭的毛巾……
应对这起事件,妈妈的意见是坚持她最爱的育儿书上的观点: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倾听”,先听听孩子的解释。
而Adam认为“吼”能最快见效,就像他的父亲那一代的做法一样。
双方争执不下,只能双管齐下,结果是孩子们并不买单,而是互相责怪,推卸责任。
无计可施的Adam和太太只能去求教自己的爸爸,也就是孩子们的爷爷。爷爷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对待孩子的本质错误就是——对孩子太柔了。
最终无可奈何下,Adam使出铁腕手段,把家里积攒的所有垃圾,都一股脑地堆到三个孩子的房间里。孩子们因为受不了“重度灾难”现场,只得乖乖的妥协。
这是美剧“老爸有招第二季”第三集讲的故事。剧中好几处,在不经意间get到了我的痛点。
最后,当kate不情愿地指出“(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开心……”时,Adam狡黠得笑了,得意得抛出爷爷的著名金句:如果孩子不开心了,说明父母的教育成功了。
没看错吧?是“孩子不开心“?无数育儿专家推崇的“快乐养育”观念,一直告诉我,要把孩子培养成快乐自信的人。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也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啊。这个反调唱的是哪出?
但仔细想想,真的能给孩子无边无际的快乐吗?
如果,我们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心舞飞扬,每时每刻都快乐得像飞出牢笼的小鸟。孩子开心了,同时父母也没有管教的压力,双方你侬我侬,皆大欢喜。
结果不用想,最后自然是培育出宠溺无度,遭人嫌弃的孩童。这样就是快乐养育了吗?
再到另一个极端,也就是爷爷口中:管教的方法有无数种,但其中好多种现在已经不合法了……
尽管这是美剧,和我们文化背景不同,但现实中,我们身边针对孩子的家庭暴力还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中,更不用说,贬低,矮化,嘲讽,侮辱等精神暴力了。棍棒之下的教育,明显也不要符合当下现实中的需求。
既然两种教养方式都极端,达不到我们的目的。那有没有一种折中的方式呢?
美国正面管教之母-简尼尔森,在70年代就提出“温和又坚定”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那当温和和坚定在天秤的两端时,保持平衡的点又在哪呢?
现实是,被爱和自由观滋养的新式父母,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是坚定不够的。
这样的情景你是不是熟悉?一个孩子在游乐场里长久玩耍不肯离去。孩子的妈妈多次催促,语气尽可能地平静而坚定:“我们现在需要马上离开这里。”
可是孩子还是不理不睬,直到妈妈最终失去耐心。吼叫,带着威胁的语气,孩子才肯挪动脚步……
剧中的老爷爷说,我们有时候对孩子太柔了,什么事都和他们商量,直到失去权威性。
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温和和坚定的天平如果把握不好,最终还是会滑向溺爱和惯纵。
有时候,严厉一些是我们的责任和权力。树立权威的家长形象,得到尊重,在面对具体情况时,才能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吼叫和面目狰狞。
我的儿子和女儿,就跟周围的同龄人一样,身边所有的一切触手可及,毫不费力。生活得似乎无忧无虑。
平日里,我也在思考,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舍得孩子”。比如遇到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不要第一时间跳出来,退居一下二线,让孩子先想想解决方法。又或是,适当地挑战一下舒适区,让他们感受心里“堵”,感受受限制,感受不舒服,甚至是痛苦和眼泪。
我想,他们以后会慢慢懂得,追求自由和随心所欲是不同的概念。而延迟满足,要笑在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看的。
诗意地说,不远的前方,豁然开朗后才是海阔天空,水清沙幼。
在路上,我们都是磕磕绊绊,且行且爬。
培养出快乐自信自律的孩子,是终极目标。在这之前,适度的感受受挫,痛苦,受禁锢……都是为了磨砺出将来更为坚固的心理机制,是避免不了的阵痛过程。
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尽管离完美还有很长距离。
剧中,表面上这场战役是以父母的胜利结束。但是与熊孩子作斗争,是需要做好长期的脑力和体力准备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就像这一集的最后,两个星期后,妈妈在厨房里洗孩子们的午餐盒,Adam抱着孩子们的脏衣篓从她身边经过。突然,两人惊觉:一切都恢复到了原样--还是父母在帮孩子做家务。
看到这,不由得心生凄凉。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位,与孩子的搏弈似乎永无止境啊。
这些小斗争的本质,看来是War级别的,不只是一场场小Battle啊。
但转念一想,真理进一寸是进一寸的喜悦啊,咱不是又积累了斗争经验,下次遇到各种挑战时,信心也那么的强了一丢丢,也不是一无所获。就像打怪游戏,我们的装备已升级……
与熊孩子斗,路漫漫,也其乐无穷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