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好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焦虑,我们担心这个月的房贷是否能及时偿还,我们忧虑孩子的学习怎么才能更好,我们愁于如何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好像网络带来的便利,交通工具的提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轻松,反而越来越忙,越来越慌。
我们已经很少像先前那样,一家人好像总能在一起,厨房里是不紧不慢正在剥蒜的爸爸,屋子里是边看电视边缠毛线球的妈妈和孩子,小狗在懒懒的打着哈欠,水壶在高兴的吹着口哨。现在的我们急急忙忙,争分夺秒,焦急的赶着地铁,形色紧张的开着会议,就是陪陪孩子吃饭,也在不时的看着手机,好像在随时准备接受下一个指令。
我们真的必须这样吗?
肯定有人会说,谁也不想这样,但你有的选择吗?不努力会有钱吗,没有钱就算有时间,你会幸福吗。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细想想又不尽然。我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自然是好的,但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你要的幸福呢,十年?二十年?买房后?孩子上大学?这像是一个无休止的计划,完成一个,就会有另一个摆在你面前,直到你完成不了为止。我们在焦虑未来,确很少关注当下。总想着过一段就好了,再有钱一点就好了,直到当下成为过往,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以前离幸福那么近,可却没有抓住她。幸福像一个高傲的小女孩,你停下来冲她微笑,她便轻轻向你走来;你若快步急行,盼望着她在远方等你,那她多半不会在那。
感受当下,让奔跑的身体慢下来,等一等后面的灵魂,可能会成为一种舒缓紧张节奏的方式。
可能我们暂时找到了一个应对焦虑,感受幸福的方法。但是,什么使我们焦虑呢?我觉得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认知。对知识的认知,对生活的认知,对选择的认知。
现在的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被推送着无数的免费广告。对知识的获取变得看似很容易,但实则不然。知识量的匮乏和泛滥带来的结果是同样,一个是学无所学,一个是不知所学,都不会带来头脑的充盈。泛滥的信息可能会让你不知所措,无从选择,从而掉进被周围人选择的怪圈中。听说罗辑思维的罗胖讲的不错,大家都在听,不听好像不入群,听吧;又听说大家都在听樊登读书,每年要读50本书,这个也很好,学习嘛,总没坏处,跟上。久而久之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割裂了,一天忙的要命,到头来好像没怎么进步,倒更焦虑了。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竭尽全力去穷尽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之后再填充所需要的知识。虽然我们现在所产生的知识每年是以往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真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进步的吗?都是好的吗?以文学著作为例,现在书籍遍地,文章满天飞,但都是需要认真阅读的吗?其中拾人牙慧者有之, 断章取义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 绝大多数是不值得浪费时间的。因此,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品读经典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那些经历千年仍熠熠光辉的著作,会像玉露一样滋润着你,让你有更大的格局,更宽广的胸怀,更从容的内心。有了文化的根基,再加上理性的选择,我想,我们就不再迷茫,不再焦躁了。
面对焦虑,不急于行动,遵循内心,找到底层代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的社会不缺少一个忙忙碌碌的打工仔,但我们的孩子,缺少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我们的妻子,缺少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