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金山寺,他问当时寺中禅宗高师法磐,每天长江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大概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大师跟他讲,两条船。乾隆说怎么一天就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无非两条船。在节奏感愈来愈强的今天,人们为了功名利禄疲于奔命,更多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攀比,精神追求越来越虚无。越来越多的人不停地抱怨幸福指数降低,除了累还是累,缺乏安全感。
是啊,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在忙碌,就是在去忙碌的路上,好像精神享受只适合有闲阶级。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沉淀。甚至连父母亲朋之间的问候寒暄都成为一种奢求,更别说静下心来享受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了。
我们总是说忙。猫头鹰都懂得昼伏夜出的道理。地铁上,我们忙着看手机,连隔壁坐的是男是女都顾不上看一眼。泡沫经济,文化快餐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只是热衷于一些低层次的桥段,追逐一些所谓的“时尚”、“另类”。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去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我们甚至在无数次的把盏言欢之后连对方的姓名都叫不上来。之间更多的只是一些经济上的往来,利益上的纠缠。我们吸食着精神的“鸦片”,注射着所谓的“心灵鸡汤”,追逐着一时的快感,在纸醉金迷中忘乎所以。这种“暴爽”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掏空般的失落,空虚,颓废,难以言状。我曾经采访过一些甚是风光的“暴发户”。问他们除了挣钱之外,还有什么精神上的需求。他们一脸漠然,说:“精神?呵呵,我们很好啊。我们要啥有啥,啥都不缺。”当我谈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知心的朋友有几个时,他们一个个都蔫了。父母宁可孤单的呆在贫瘠的老家,也不愿意享受城里的“美好”生活;“最好”的学校教出来的孩子动辄出走,时常叛逆;拿着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高档手机,翻看着上千人的电话薄,在想要倾诉的时候却不知道可以打给谁。一句话,心累呀!
我们总是说累。母鸡下蛋之后都知道兴奋地“呱呱”大叫。我曾经询问过工地上的一群农民工。问他们除了挣钱之外,还有什么精神上的追求。他们一脸茫然说,白天就是干活,晚上就是睡觉;不愿意与我过多的交流。当我递上一颗烟,问其子女、父母的情况的时候,他们甚是心酸,有的甚至已经开始掉泪了。工地上的各种苦他们都能忍受,只要能挣钱。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一是忙,二是除了问问钱够用吧,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每当逢年过节回家时,看到家还是原来那个家,只是孩子看自己的眼神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生疏?冷漠?说不上来。父母苍老的身影,总让人感觉到心里的一丝丝不安。家乡熟稔的味道,家庭主心骨的感觉,说心里话,真不想离开。临走时,孩子扯着衣角不放,泪眼婆娑。父母无言的跟着送了有送,任谁铁石心肠也难能不为之动容。一个字,苦哇。
身之所疲,于心何安?口袋越来越殷实,脑袋越来越苍白;衣服越来越华丽,内心越来越空虚。正能量缺失,善与恶错位。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缺失的更多是一种信仰,一种深层文化的追求。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目的是为了生活。生活里缺失快乐,那活着的意义又何在呢?假如说快乐是生理的,那么文化就是精神的。精神文化能把生活中的苦涩,酿造成人生的甜酒,能让我们的幸福感成倍的增加,能让我们“健康”的远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看,那些曾经热闹的,貌似真理的一隅,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销声匿迹;正在热闹的,被众人追捧的东西早晚会尘埃落定。惟有寂寞的守望,文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吧,抽出时间,多陪陪你的家人,亲人,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吐露你心中的快与不快;包容世态炎凉,超越人生搏弈,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去感受生活的乐趣。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吧,抽出时间,多看看书籍。在文字里遨游,于山水中流连;在心与心的碰撞中看落霞与孤鹜齐飞,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开花落。在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中给躁动的心灵一处静谧的安放之地,诗意地享受本该属于我们自己抒写的人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