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讨论了关于工程师发展进阶之路,今天就借助吴军老师在对工程师进行深入系统的技术等级划分,引用朗道等级最核心的思想是,人和人的差距,能力和能力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而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差一点点。
仿照朗道的方法,我也将工程师分成了五个等级,对于其他专业人士,也可以依次分类。分类的原则大致如下: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目前国内做到第二级的都不寥寥无几。像爱迪生,福特这样的工作先驱现在很难有这样成就和环境
好的下面我开始我们今天正式的学习内容。
最后这两周,我们的案例主题都跟“激励”有关。
在这个时代,激发组织或个体的活力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有挑战的事情。知识型组织越来越多,创意型人才越来越多,而这一类组织和人才的特点是什么?他们都更追求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他们的共识问题、合作问题、监督问题、成长问题,都对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接下来两周的思维模型课,我们就继续为你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行业激活个体、激活组织的最佳实践。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节课。
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激励创作者,持续保持创造力。
这个时代,人人可以是创作者,也许你手上就有一个公众号团队,或者在孵化某个网红,或者你身边有一个拍vlog的朋友。但创造性的工作跟工厂流水线不同,要让人把创作长期坚持下去,很难。而要让一群人长期坚持下去,更难。
那怎样才能激励创作者,保持他们的持续稳定产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位网络小说网站的产品经理周云峰。周云峰曾经是起点中文网的产品经理,他也是得到高研院第五期的学员。
起点中文网隶属于阅文集团,阅文集团在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里,拥有90%的原创小说版权。
截至2020年底,阅文平台上已积累了超900万位作家,作品总数达1390万部。根据2021年2月的百度小说风云榜数据显示,排名前30部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有26部出自阅文平台。
周云峰面临的组织协作难题,是他的协作者是一群靠灵感吃饭的人。如何和他们维系长期协作关系,是他工作中的挑战。他要和我们分享的,就是阅文集团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模式,陪伴着几十万位签约作者,激励他们进行网文写作。在创作者身边,阅文集团就好像是马拉松赛的陪跑员,他们会在好几年里陪着跑步选手,激励他们坚持完成几百万字的写作马拉松。他们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听一下周云峰的办法。
这节课的课程导师就是周云峰,研究员是得到高研院的石婧宇,由徐惟杰来为你转述。
我2013年加入起点中文网,担任过起点读书APP和起点国际站的产品经理。现在自己创业,却依然没有离开网络文学这个行业,可以说我是网络文学快速崛起和繁荣过程的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深度参与者。
和传统文学作品比起来,网络小说的生产模式很不一样:
第一,它不是写完后再整理发表的,而是作者边写边发表的,读者每天会等着追最新章节。
第二,网文作者这个群体也比较特殊。成为网文作者完全没有门槛,几乎所有现在的签约作者,包括很多有名的网络文学作家,都是曾经的网文读者。看着看着觉得“我也能写”,只要在网站上点一下“我想成为作家”,填写完个人资料,就可以开始写了。
当然了,要成为能靠写作赚钱的签约作者,还是有条件的。你得写够二三十万字,达到了这个标准,就可以在网站上提交签约申请,然后会有编辑来联系你,根据稿子的质量判断你能不能成为签约作者。成为签约作者后,读者再看你的作品,就要通过付费购买了,这样作者就有了收入。
虽然到了签约这一步,平台初筛了一批对网文写作有热情更有能力的作者,但并不是做到这些就行了。这就要说到网络文学的第三个特点,写网文小说,对作者能够稳定保持高产出这一点,要求非常高。所以,也就从这个环节开始,网文平台的陪跑工作,就要启动了。
但在陪跑之前,我们得先讲讲怎么给作者们设定目标。
长久以来,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新作者要想迅速成长起来,有一条工作量的基准线,就是至少能长期坚持“日更6000”,也就是每天更新6000字。网络小说是连载的,你要每天给读者提供稳定的爽感,读者才会上瘾。
那为什么是6000字?这是一个经验数值,你可以说它是读者最容易一次性读下来的一个篇幅,也可以说它刚好能在情节上给出一个小高潮,而且6000字差不多等于两个章节,比较符合我们追剧一天两集的习惯。
那保持日更6000,要坚持多长时间呢?一到两年。这是一本一般在一两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从开始到完成的主流连载时长。不过,即使作者已经完成了一部小说,为了保持他自己的品牌热度,也会很快开始下部作品。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签约的时候规定作者的义务呢?比如加个“日更6000”的条款,或者,硬性要求写完一本后,两个月内必须启动下一部作品?不行。创作这件事,强制是不管用的,作者不写稿,大不了没有收入,约束并不是好办法。所以,我们和作者签约,只是签作品的版权,然后对收入进行分成,没有任何其他约束。
那我们靠什么来保证签约作者的产出呢?我们有三招很有效。
即时给出最小反馈,让创作者思路上可持续
第一招,是用来帮创作者保持思路和灵感的。
对于长篇网络小说来说,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作者是非常“难产”的。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基本上都是边想边写,一般都是构思了个有意思的开头,就开始写了。但写到中间可能就卡住了,陷入了创作瓶颈。
那么平台有什么方法,帮助作者度过创作的瓶颈期呢?我想分享的第一条方法是,为作者建立起“最小反馈和即时反馈”的一套机制,从而来保证创作者思路上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文学创作,作者写书往往要耗时好几年,这个过程是一个人的奋斗,只能自己不断和自己较劲。
但网文创作不一样。作者是在网上连载,他的编辑和读者跟他几乎是同步的,这就让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有非常多获得反馈的机会。所以,平台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给创作者反馈的机会抓住、放大。
做个比喻,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就像是在操场上完成万米跑,整个过程除了艰苦外,还枯燥孤独。而网文平台这个陪跑员呢,却给创作者设计了一条路跑的线路,虽然同样是完成万米的距离,但跑步的过程中却能移步换景,多出了不少趣味和灵感。
对网文作者来说,要获得反馈的基础,是作品得能被看到。所以首先,平台会多维度地对作品进行曝光和推荐,确保各个档位的作者和作品都有露出的机会——拿起点中文网来说,网页上不仅有多个推荐位,还有20多个不同类型的榜单,用户个性化推荐等。在阅文的平台上,再小咖的作者,在自己一部作品的创作周期里,也至少会有两次推荐曝光位的机会。
作品被推荐出去后,接下来就是回收反馈了。阅文设计的机制,就是让读者的反馈,被作者最小可见,最快可达。
具体来讲。我们为作者设计了可以监测到实时数据的面板。今天发了两个章节,后台的数据马上就有体现,作者能看到每个“粉丝”的增长,每笔新章节订阅带来的稿酬收入,等等。
以上这些,你可能多少也听说过。但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种读者对作者最小、最即时的反馈,也就是评论。
对于网文平台来说,常规的评论是章评。就是说读者看完一章,可以留言讨论。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这还没把内容评论做到极致,于是我们又推出了段评。就是说“粉丝”读到某一段,觉得特别有感觉,可以像玩视频弹幕一样,写下自己的想法。举个例子,平台上有一位表现很好、成功封神的作者叫“会说话的肘子”,他的小说《大王饶命》,第一章正文只有2000字,但有上万个段评,大家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别小看了这种文字弹幕互动,里面脑洞大开的插科打诨,能为作者带来乐趣和灵感;而且,作者还能利用细分到“段”这个最小单位的反馈,去探索究竟怎么写,才能把高潮和爽点设计得更好。比如,只有章评的时候,作者可能只会去琢磨,怎么能让每一章有个小高潮。有了段评后,每一段也得加些金句,埋点段子了。
对作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反馈来源不得不提,那就是编辑。
每位作者都有一位编辑负责,并且双方利益绑定。作品卖得好,编辑的奖金也会高。编辑往往也是从作者发展而来的,他们本身很可能就是写网络小说的好手,有经验、更有能力去指导作者,彼此成就。
阅文内部总结有很多创作方法论,根据不同创作者逐渐展露的特点,编辑也会分享给他适合的创作方法。比如“黄金三章”,是教作者怎么写小说的开头三章,成功抓住读者兴趣、订阅作品;还比如“断章大法”,是教作者怎么设置章节,让读者看完一章后既觉得爽,又被吊起了胃口,期待新一章出炉等等。
这就是编辑团队的重要作用,把这些成熟的方法论传授给作者。而且,读者群体的新动向,编辑团队也能快速地发现和总结。也就是说,从作者创作、到反馈、到方法论的总结沉淀、传授,再到方法论被应用到作者的创作中,这个过程会形成一个闭环,不断持续和增强。正因为这样,网络文学,才会成为一个极速发展的产业,作者越写越快,节奏越来越爽,产量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
定阶段性目标,让创作者行动上可持续
通过即时给出最小反馈这一招,我们保证了创作者在思路上的可持续,但有源源不断的思路,还得有能把思路落实起来的行动,怎么能让创作者在行动上也做到可持续呢?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条心法,给榜样,更要带着作者分拆阶段性目标。
先说给榜样,每个月底,起点中文网都会根据一个月内签约作者的综合表现,对作者进行等级评定。其中最高级别的作者,被称为白金大神,不仅每年的稿酬和版税收入上千万,还能收获“粉丝”千万,一呼百应。
网络文学就像快消品,读者总会期待下部好看作品的出现,所以新锐作家凭着自己的作品,征服读者,跨越等级的事情也不会间断。
而平台会用各种方式,去分享和传播成功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年年底会举办的盛大的作者颁奖典礼。比方说2018年度优秀作者盛典,阅文是联合东方卫视这种级别的卫视来办的。典礼的主持人是何炅,还请来了陈凯歌、胡歌这些明星跟作者们同台,给作者们颁奖,这其实是帮作者们对标了自己的价值感。而且,我们不只是会邀请和奖励那些非常头部的作者,过去一年成绩很好的新晋作者,比如“我会修空调”这样的作者,也会跟“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这种顶级白金大神们一样,光鲜亮丽地站在舞台中央,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这种比小说情节还梦幻的经历,给没登台的作者带来的冲击力也是巨大的,他们会看到:这些登台领奖的新作者,几个月前跟我一样籍籍无名,但今天他们已经和大神肩并肩地领奖,平起平坐。那么我也希望能好好做,站到台上去。
当然了,靠这种大神榜样做示范来给作者激励还不够,我们还会把“作品大火”“封神”这种距离新晋作者有点远的目标,拆分成他们近在眼前的阶段性目标,鼓励他们逐一实现。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手把手带着作者去做分拆目标,而是通过产品设计上的巧思实现的。
比如,平台会鼓励网文作者使用一个功能,叫“单章”——就是夹在作品内容章节中间,和内容无关的独立章节,可以用来和读者直接对话。就因为单章和一般的内容章节不同,让发单章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作者肯定不会没事儿就发,一定是在创作的里程碑事件点上发,比方说达成了某个成就要庆祝留念的时候,或是冲击某个目标立志许愿的时候。
所以,通过“单章”这个简单功能的设计,我们推了作者一把,让他们自己去定义作品生命周期里的成就事件节点、确定出阶段性目标。
假设你是一位网文作者,和平台签约成功后,肯定会在单章里发些文字,纪念一下这个标志性时刻,再感谢一波编辑和读者的抬爱。还有一些精明的作者,干脆在单章里面跟读者对赌,比方立个Flag说,你们给我投够了500张推荐票,我在攒够500张的当天,就多更新一章内容。什么是推荐票?是我们开发给读者的一种投票道具,一部作品获得了足够多的推荐票的话,就能被拱上一些重要的推荐位。
这么两次下来,作者可能发现,单章这么个有仪式感的功能,是能双向拉动积极性的:既能逼自己写稿,又能催读者投票。那他自己就会去琢磨了,下一次有什么题材,值得发个单章的呢?于是很自然的,你就会自己去定义创作里的一系列成就节点:首次订阅破万、收入过了1万块钱、被选入了推荐榜单等等等等。
这样一来,作者自己定义出的成就节点越多,他的阶段目标就越细分和具体。相应的,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和操作性也就越强,随着目标一个个完成,他又会激发出更多的自主性,坚持完成写作这件事儿。
而且,为了帮作者定义出更多的成就节点,我们还按照读者在一部作品上花钱的数额,把读者分成了不同等级——花到200块钱是舵主,300块钱是堂主,还有长老、掌门等等,直到花够1000块升级到最高等级,盟主。这相当于,我们给“成就”这件事加入了新的评估维度,自然也就造出了更多的成就节点。因此,作者发单章庆祝拥有了100个盟主、1000个盟主这种事情,在平台上也并不少见。
你看,还是用陪跑员来做比喻,“给榜样”就相当于网文平台这个陪跑员要一直给创作者打气,跟他们不断强调,很多和你一样的人都跑到终点,你肯定也行;而“带着作者分拆阶段性目标”呢,又是陪跑者在激发创作者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切分路程,能一段路一段路地坚持到最后,跑完全程。
提供低保,给出弹性,让创作者有休息空间
用榜样和阶段性目标去感召,可以在精神层面上激发起作者的自驱力。但写作毕竟是艰苦的创作,也不能光靠梦想支撑。
这就要说到我想分享的第三条方法:提供低保,给出弹性,让创作者有休息空间。也就是说,网文平台这位陪跑员,是人性化地一路跟随陪伴的。创作者在路上跑着跑着累了渴了,需要补给了,陪跑员也会给予理解,等创作者恢复到最佳状态后,再一起一路向前。
一个新签约作者,如果作品还不错,又够努力,能做到日更4000字。那么每个月底结算时,如果扣掉了平台抽成后,作者月收入还不满1500元,平台就会在这个月作者的收入基础上,补齐到1500元,给作者保底保障,我们叫做给“低保”。
这一笔“低保”,传达出的是平台对作者的信任和鼓励:你有潜力,坚持写下去。
那“给出弹性”说的又是什么呢?
假如某个作者,本来可以拿到一个月的全勤奖,但确实因为生了个病,或者就是在创作低谷里走不出来,我们也不希望他之前的努力一下就废掉了。所以,我们专门设立了请假条制度。
就是说,在作者无法完成今日更新的时候,可以使用请假条,抵消一天的断更记录。而且,使用请假条的同时,我们还会要求作者完成一个动作,就是给“粉丝”发一个“请假章节”,解释清楚自己今天是因为什么原因请假,什么时候回来,对“粉丝”有个交代。
请假条并不是无限量供应的。我们一般会给作者一个月一两张请假条做保底,叫“创作保障请假条”。而且作者还能用自己之前获得的“全勤奖”“创作勤奋奖”去兑换请假条。另外,阅文还有一套作家积分系统,作者获得的稿酬、打赏、参加平台活动获的奖等,都可以转成积分,用积分也可以兑换请假条。
所以你看,请假条的这个制度,为奖励机制留出了空间和弹性;而挣请假条这个设置,又仍然回到了奖励自律这条原则。一张一弛,让激励作者的这件事,在管理上更加贴合人性。
总结
好,以上就是我分享给你的。其实在激励创作者这件事上,阅文平台做的就是帮助作者把写作的万里长征分拆成了无数个最小单元,在每个中间单元上做足反馈,鼓励他们“挺”下去,挺得越久,单元完成得越多,就越好。
再梳理一遍,我这三条陪跑者的经验:
第一,要用最小反馈和即时反馈,把反馈的周期缩到最小,保证创作者思路上的可持续;
第二,要给榜样,更要帮助作者找出可触达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创作者行动上的可持续;
第三,奖励创作者一切自律动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在奖励规则的设置上,留出弹性,让创作者有休息的空间。
关于如何激励创作者,你有什么有意思的思考和心法?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