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网络上的“极简主义”和“断舍离”刷屏了,看着简洁、扩大的空间,我很是心动。
我本身是一个爱整理、爱囤货的人,每次看到杂物堆积的书柜、狭窄的卧室,我总是很烦躁,于是立马动手整理。
(一)
就拿书柜为例,
以前我家里是没有书柜的,为了放我那些过期杂志、一些从没读过的名著以及一摞言情小说,家里人给我安排了个大书柜,我回到家看到是欣喜的。
过了几年,书柜已经爆满了,囤积了各种只用了一点的本子、各种大件赠品、学校的教材练习册、画具等。
于是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整理,我整理没有方法可言,每一次都不同。
除了书以外的杂物我全部放在书柜的最下层,这一点几乎没变动过。
关于书的整理我是五花八门,曾按照阅读的频率分类,也曾按照书的类型分类,偶尔会丢掉一些“心灵鸡汤”,但被家里人发现后,又被放进了书柜。
总的来说,多次的整理让我熟悉了我有哪些书,但书柜的容量依旧在减小。
看着爆满的书柜,我狠心拿出纸箱,将曾经视若珍宝的儿童杂志、没卖出的考研书籍、教材、心灵鸡汤、不用的本子全部塞进行李箱,拖到废品回收站。
重达110多斤,可到手却只有45元。
回家后,看着略微扩大的书柜空间,我心里更多的是后悔。
我卖掉的那些考研资料少说也有大几百了,我曾在某鱼上挂过,但总是被无端下架,二手平台也挂过,但能收的太少,而我本身又是一个怕麻烦的人。
但我很快就和这种心情和解了,在《我决定简单的生活》里有这样一句话,
不要只想着因丢掉而失去的物品,而是要专注于丢弃后带给我们的收获。
与其去后悔丢掉的书的价值,不如看看现在空旷的书柜,我又可以放很多我喜欢的书籍了,我离极简生活又近一步了。
在丢东西的过程中,人会慢慢专注于现在。的确如此,我对于留下的书籍也更加珍惜了。
即使卖了些,但书柜里也仍有许多我“很久都没看”的书,比如古文版厚重的四大名著、上学时被要求阅读的名家作品、一些和我专业相关的语言资料书等。
在《极简生活:断舍离的艺术》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办法,我简称为“给书一个半年冷静期”,具体来说就是,把未读和已读的书籍分开放,给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期,比如半年内没有读完那些“未读”书籍,就断舍离掉,无论是送人还是转卖都行,因为这些书在我这里无法实现它的价值。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断舍离是处理过去的烂摊子,“慎入”才是真正的极简。
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书柜的爆满杂乱让我减少了购入纸质书的欲望,虽然现在空旷了些,但数量恰到好处的书籍,会让当下的我内心更平静。
但另一方面,谨慎购书的我又陷入了另一个怪圈:想买书,究竟什么样的书适合买纸质版的呢?
于是我养成了一个不算好的习惯,先在微信读书和豆瓣上看评价和推荐值,先看差评,如果戳中了我担忧的点,那就不读了,自然也就不会买了。
但很多时候被标记为“不值得一读”或是推荐值较低的书,我读过后感觉很不错。
后来书读多了后,也渐渐发现,每个人对文字内容的接受程度、所处处境不同。
因此,我只要觉得对自己当下有帮助的,都会去读一读,无关评价与推荐与否。
于是,很快我就放下了“买到最适合阅读的纸质书”的执念了。
取而代之,我现在的阅读和购书习惯更让我朝着“极简”更进一步了。
对于想看的书,我会去看目录、推荐序或者作者写的使用指南,如果有章节总结,我也会先去看看,着重读感兴趣的章节。
一般我会先看电子版,看完后,觉得收获很大的书籍,我会购入纸质版,不管其是实操类书or文学书,我不再纠结这些书是不是被他人评为“值得购入”的书了。
而往往这些购入的纸质书,我会反复读,不管是写读书笔记还是睡前翻一翻,这些书都是我当下需要的。
以前的我对书有一种执念,不愿极简掉书,一是害怕未来会看,二是书多了会有一种异样的满足感,而作者的一段话,让我真正想通了:
我占有的书不等于我看过的书,看过多少书不以占有的数目为衡量标准,如果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读书,哪怕家里一本书也没有,内心也是丰富的。
(二)
我的卧室不算大,光是床、定制的衣柜和小书桌就占据了我房间的70%,剩下的30%空间,除了方便走路的过道,剩下的就是被我囤放着各类杂物。
至于衣柜,储存空间很大,但,是家用的。家里的棉絮、反季衣物、被子都放在我衣柜上方的储物柜里,连衣柜本身也只有一半是属于我的。
在这样的房间里,我总是很压抑,也喜欢上了整理。
闲来无聊,我就把房间里的物件重新理一遍,每一次的整理我都会丢掉很多小东西。
但,各种收纳箱仍是满当当的,而每一次整理完,我想用的东西也不知放在哪儿了。
苦于这样的情绪,我愈发频繁地阅读有关整理的书籍,想从中找到能让我房间变大的秘诀,能让我减少整理的次数……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我有一个收集“破烂”的爱好,而我本身也是手工爱好者。
比如前段时间,我点了奶茶外卖,留下的是外观精美、内里保温的外卖袋,于是我开始了DIY,最后被我做成了储物盒,放在我的飘窗上。
但最终,这个储物袋被我扔了,因为它并没有什么用,除了落灰。
当我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废物利用时,物品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需要断舍离的是我的这种想法。
当然我不是在抨击那些“变废为宝”的手工大佬们,而是就我而言,为了“物尽其用”,制造了一堆“垃圾”杂物,还想着如何用好这些杂物的天真想法。
在读各类极简生活和断舍离书籍时,作者们都提到了一点“丢掉收纳用品是极简生活的开始”,这一点是让我震惊的。
因为我以前的认知是,一个好的收纳盒和收纳技巧是整洁生活的助力,因此我也购入了许多“极简风格”的收纳箱。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收纳箱到家后,我开始苦恼放什么物件去填满。因为之前的整理,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有了好的归宿,于是我又开始了杂乱的整理。
一般来说,是需要什么才去买,而不是买回来后再想如何用。
在读《极简生活:断舍离的艺术》时,我想到了如何去利用我新买的收纳箱。
我目前的情况是,相同/同类型的物件会放很多在外面,比如剪刀、化妆品小样、修正带、中性笔等。每次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放在哪儿,因为它们都没有固定位置。
忘记位置后,我常常会再次购入,这样一来,相同的物品越来越多,丢也舍不得,因为这些都是消耗品,总有买的一天。
于是我拿出了两个收纳箱,创造了两个“杂乱的”囤货箱,一个放和彩妆、护肤有关的,另一个放学习工具有关的。我平时要用的只放一个在外面,有些酌情放一个备用,比如中性笔芯,剩下的全部放进囤货箱里。日常用完了,再去对应的箱子里补货。
当然能卖的还是可以卖掉,比如一些在大促期间多囤的未开封的护肤品。
目前,两个囤货箱里是比较杂乱的,这只是我的第一步,我的最终目标是:极简掉没用的“收纳箱”,避免大量囤货,留下一到两个库存即可。
但感觉某些物件的消耗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因此,我也要学会好好的“丢弃”。
我前段时间养成了一个习惯,丢东西前拍照,为此我的相册里多了一个“断舍离”分类,里面多是一些小物件,我很喜欢,但很多年都没用过或是已经发黄了。
去年下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舍弃的物品,我偶尔会拿出来翻一翻,感觉它们还在我身边,有一种满足的喜悦感。
在《我决定简单的生活》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开始丢东西,人就很容易变成一流的创意家,这个时候出现的天才想法都不能轻信,请务必谨记在心。”
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笑出了声,作者的描述太形象了,这不就是我吗,就像之前的奶茶外卖袋,我也是要丢弃的时候对其进行了DIY,然后就变成了杂物垃圾。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也有好的一面。
比如我之前买的水菖蒲需要种在一个有洞的瓶子里,并放进龟缸里。刚好之前存了一张用塑料瓶改造的图片,于是我到厨房的杂物阳台上拿出了一个“洗衣液”瓶子,大小正合适,于是开始了改造。
中途遇到了一点麻烦,家里没有工具可以打洞,洗衣液瓶子又比一般塑料瓶更厚,用圆规针尖太吃力了。在求助网络后发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虽然还是失败了,但我立马转换了思路,用火机把瓶子烧软一点,然后用圆规打一个眼,最后用螺丝刀戳,很快就戳好了大小合适的洞。
我说这么详细是因为,作者的观点虽然很好,但也不用全盘接受,适当地保持质疑即可。
就目前来说,我秉持的思路还是正确的,因为我确实需要有洞的瓶子,有需求所以才去找到刚用完即将丢弃的“洗衣液”瓶子,进行了改造,而改造过程我又get了一个简单技能,这对我来说是很棒的。
此外,《我决定简单的生活》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找出重要事物、更好的丢掉杂物。
作者从纪录片《三百五十六天的简单生活》获取的灵感,该纪录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男性租了一间仓库,将所有东西包括身上的衣物全部放进仓库里(一开始有点儿搞笑,因为全身赤裸,第一天拿的是衣服),规定每天只能从仓库里拿一样东西去使用。
后来我去看了纪录片,感觉很棒,值得推荐~
我们无法做到像纪录片里的男子一样,于是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方法:将所有杂物收集放在一个箱子里,并将箱子放在一个与平时不同的地方。然后按照物品种类设定时间,比如一星期或一个月,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它们也能照常生活,那么这些杂物你并不需要,相反,如果用得到,那就留下来。
这个方法帮助我丢了很多“小饰品”,但我还是会拍照留念~
另外,关于衣柜里的衣服断舍离,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我之前说过,衣柜有一半是存放家里人只能竖挂的大件衣服,因此留给我的只有另一半柜子。
刚好夏季来临,我的衣服也满当当地塞满了衣柜。(因为我喜欢暖和的夏天,所以会买很多很多衣服)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极简衣橱整理术》,内容很棒,但实操起来有些困难,困难的点在于,需要找出自己的穿衣风格,作者给出了一个办法,用两周时间记录自己的穿着及其场合,这一点对我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我居家时间较长,来来回回穿的就只有两套家居服。而之后的操作都是基于自己的穿衣风格给出的建议,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穿搭法则,是一本较为专业的实用指南书。
而在《极简生活:断舍离的艺术》中,作者给出的建议则比较简单,可以有效地帮我断舍离掉一些衣服。(但感觉还是要明白自己的穿衣风格才行)
最好的衣服就是穿着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一点就可以直接抛弃那些穿着让人十分在意的衣服,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
比如我曾经有一条深蓝色带薄纱的吊带裙,我很喜欢,但我需要穿抹胸或是隐形吊带,而这两个都让我穿着不舒服,抹胸会掉,我需要一直扯,隐形吊带会将我的肩膀勒出带印,很快我就不怎么穿了,直到最近才断舍离掉。
从心理上来说,比如因为社会环境和地域的原因,吊带、大露背、短裙、紧身瑜伽裤之类能凸显身材曲线的衣服,我几乎断舍离掉了。因为生活在三线城市,周围人的包容度较低,地方小熟人多,难免会有很多闲言碎语,从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自己。
虽然这一点很老土,但我不得不接受我从小长大的环境。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类似“一年冷静期”的概念,对不确定“要不要”的衣服,全部打包放在一个箱子里,贴上标签写上一年的截止日期,如果一年四季都没有再穿过,那么新的一年也没有理由再留下它。
最后来说一句,
我很庆幸自己迷上了“极简生活”,
虽然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生活,
但我相信,
随着时间增长,
我会逐渐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会成为一个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而减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