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师曾这样描述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放学回家,回来说,妈,我回来了,我饿了。这都不叫青春期。青春期是说,妈,我回来啦!进屋把门儿啪的一关,开始回避父母的干涉。
当李玫瑾老师说的这个场景,真实的出现在升入初中的女儿的身上。当她“啪”的一声,关上房门,把我拒之门外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女儿的心门被狠狠的关上了。
1.人到中年遇到了青春期的女儿
看着曾经一放学就会叽叽喳喳的围着我说各种见闻趣事的小丫头。变成了如今的“话不投机半多。”能用一个“嗯”字,代替的话,绝不多吐露半个字。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失落,比失落更甚的是焦虑。我意识到我已经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我开始思考,开始想办法,开始翻看各类育儿书籍,开始登陆各种读书网站,听书网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了,金惟纯先生讲解的《人生只有一件事》他讲到:“如果想,我怎么让孩子怎么好,我要如何做?那你活的比孩子还小,孩子变得都比你大。那孩子比你大,你要去教育孩子很难,但如果你自己活好的话,你可以让自己活到比孩子大,这样的话,孩子个会跟着你走。”听了这番话,我才意识到,这些年,孩子一直在在成长。我却在原地围着他转。没有任何成长的我,自然和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孩子又怎么会跟我沟通呢?只有自己变强大了,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去引领孩子。
2.找到写作的初心,建立沟通的桥梁
意识到问题后,下一步便是改变。仔细回想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画画、读书、写作……当“写作”二字跳入脑海后,我回忆起了年少时,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时的经历。那一刻,我仿佛赢得了全世界。曾几何时,“写作”也曾经是我的最爱。是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现在我可以试着重拾兴趣,由“写作”来搭建起我和孩子的沟通桥梁。
定下了目标,下一步便是行动。我购买了《从零开始学写作》,就像弘丹老师在书中所写的“唯有梦想值得焦虑,唯有行动解除焦虑”。
我将整本书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记了笔记。这是我出了校门以后,记得第一份读书笔记。之后无论当天有多忙,我都坚持写完当天的日记。就这样写着,也期待着,期待着水到渠成文字功底日益精进的时候。
3.写作遇到阻碍,快速调整,从新出发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却等来了女儿毫不留情的评价:“你这写的是啥呀?这最多是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不,三年级有点儿高了,这连三年级也不如。”对于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心中还是有数的。一个从出了校门,便再也没有拿起笔来的我,怎可能一步登天。但被自己的女儿评价为“三年级水平”时,我的信心跌倒了谷底。
本想和女儿争辩几句,可看到自己的作品,到嘴边的话,也被生生的吞了下去。或许我真的没有写作的天份,但就这样放弃了吗?
我知道,放弃便意味着,我失去了一次和女儿用心交流的机会。放弃便意味着儿时的“写作梦”彻底破灭。放弃很容易,走下去才更难。
带着对“写作梦”的执着,抱着和女儿一同成长的信念。我走进了写作营,在这里的第一天,我便被小伙伴们的写作热情所感染。老师在第一节课中分享的“蒙羞体验”的故事更是对我触动很大。
就连故事中的主人公杰弗瑞,著名的成功律师,都为了失败的案例而懊恼。而我,一个刚踏入写作的小白。遇到问题便是在正常不过了。这种因为写不好而焦虑,因为别人的评价而羞耻的感觉,不只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过。看着老师耐心的鼓励,感受着小伙伴们积极打卡的氛围。我重新点燃了写下去的决心。
一日,孩子忽然主动问起我最近在写什么,看了什么书。当我将写作的本子递给女儿时,女儿说到:“这篇写的不错,很有感触。”短短的一句话,意义非凡。我和女儿之间的桥梁,慢慢在修复……2021感恩所有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