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花开花谢、晨曦日暮、生老病死,自然不曾因为人的喜恶改变半分、停歇半步。
好像所有的相遇相知相守最终也逃不开分离。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还会感恩遇见吗?
好像所有的奔跑在达到终点那刻都完全松懈。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还会尽全力冲刺吗?
好像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同样的开始、同样的结束。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还会期待来世间走一遭吗?
01 我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活动从游戏“看这里”展开。难道别人的一个手势就能引导我的方向?no!
谁不期待一个自主掌控的人生?谁不期待一个内心恒常稳定的生活?
可是现实却常常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别人的步伐、走着与别人无异的人生,或许这就是别人眼里值得羡慕的人生,一切都那么完整、一切都那么想当然。
求学、就业、结婚、生子,起跑、追赶、冲刺、抵达,似乎都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哪怕你稍微表示一点怀疑、表示一点新的期待,很可能各种唾沫星子就铺天盖地,把你淹没在星海。
那么,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内心是不是也曾无数次自我追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意愿来过自己的人生?
通过“我的前半生”梳理,小伙伴们看到了很多别人对“我”的期待,从父母长辈到有亲朋好友,从老师领导到亲密爱人,什么健康成长、什么学业进步、什么事业有为、什么经济自由、什么家庭幸福,每一个都是无法拒绝的深情厚谊、每一个也都是无法承受的深夜之扰。
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内心空虚、自我怀疑和满心焦虑的根源——
我活着为了什么?我过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我过的是我自己的人生吗?
即便日子忙忙碌碌、时间填得满满当当,可是心却似浮萍,难以找到了寄托,找到自我真正的去处。
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难道没有自我的自我就不是一种自我?
没有自我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不过是多种自我中的一种别样方式而已。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接纳这样的自我,是否认同、允许别人的价值观内化为我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这当然也会有一种良好的结局。那就是,如果我把别人的期待内化为我的期待、别人的价值观内化为我的价值观,实现了他我合一,那么,内心的空虚、怀疑、焦虑又哪里会有生长的根基呢?
内心空虚无非是不认可别人的意义、不认可别人的价值,又找不到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我怀疑无非是怀疑它的意义、它的价值。
02 生命无常意义有常
假设我们的人生只有最后三天,在这三天里,我们只能完成三件事情。那么,你会选择去做哪三件呢?
这样的问题难免令人头大。可是生命无常,意外或者明天,谁也不敢断定哪个会先来。
最近中华大地,南北地震相继、国士仙逝有双、甘肃跑马事故,生命无常、天灾人祸,给本该艳阳的五月天蒙上了一层令人敬畏的黑纱。
默哀之余,小伙伴也就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展开了思考:到底活着是为了追求意义、体现价值,还是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就有价值?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即“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也就是说,看一个人,要看他做的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是做别人都做的事情,还是别人认可的事情,还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这些事是为了责任还是个人的原因?看他怎么去做这件事,是费尽心思还是顺其自然?看他是否内心安在,是委曲求全还是心里舒适自在?
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安在,那才是我们内心认可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常说我们赤条条来,其实,我们不是赤条条来,我们都是带着家族的延续使命而来、带着父辈对我们的期待而来。我们也不是赤条条去,我们都是带着生命意义的了然、带着最清醒的清醒而离开。
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前半生,还是前路未卜的后半生,我们都在背负,背负着别人的期待以及自己的期待。
即便背负着别人的期待,也不妨碍在自己内心深种下自己认可的价值追求,二者之间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我们也都在选择,选择怎样取舍或者融合这两个期待,选择如何涂画我们自己的生命图画。
这才是我们内心安在的源头,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纽克多.弗兰克尔说,幸福不是追求来的,它是随之而来的。幸福是追求其他事物的副产品。
其实,意义也是生活的副产品。
把人生过得美好,自然就有了意义。把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都看作美好,一切都有了动力。
感受美好、感受意义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活出美好、活出意义便是人生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