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今天是8月15日,78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备受侵华战争留下的心理上无法痊愈的伤痛。
不忘记,才不会重蹈覆辙,那是曾经饱尝被侵略后的阴影,让每一个中国人警醒。
战争带给国家的阴翳,不是十年百年能擦除的;
战争带给国民的伤痛,不是几世几代能痊愈的。
那些关于战争的书籍和影片,也让人看后陷入无限思考。
《西线无战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战小说之一,其作者雷马克亲身经历过残酷的一战,此书是他为了治愈自身的精神创伤、警醒世人而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19岁的德国青年保罗,他和同学们一样,刚刚高中毕业就上了前线。他们发现战争并不像表面上宣传的那样是保卫祖国,而是狂热、投机和虚荣的产物。
小说结尾简短而平静地通报了保罗的阵亡,并且指出这一天官方的记录是“西线无战事”,给读者以极大震撼。
本书的作者——埃里希 玛丽亚 雷马克是一名德裔美籍小说家,他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
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
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
主要人物
士兵的路标老师
书中的这些士兵其实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学生,他们的人生之路大致可以用三个老师作路标。
第一个老师是他们的中学老师,叫康托列克。教法语和体育,大约相当于类似班主任的角色。此人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他把自己的学生成为“钢铁青年”,不断灌输战争思想。康托列克自己也有个儿子,在别处上学,却没有被他急吼吼拉去参军。所以,康托列克这种人,表面上是狂热的爱国者,但骨子里就是投机分子而已,习惯用别人的命去赌明天。这种人身上,坏的成分远大于蠢。
再来说说第二个老师,他叫西摩尔史托斯,是军队的教官。此人身材矮小,本是个老实巴交的邮差,当上训练新兵的教官后,却成了残酷的虐待狂。其虐待方式包括,让士兵们在潮湿的烂泥里无休无止地训练“起立、前进、卧倒”、要士兵几十遍地整理床铺,稍有不对齐就半夜罚跑圈、命令士兵用牙刷刷洗营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人的所作所为,一下子粉碎了同学们对于当兵的幻想,但他们也在各种折磨中培养了真正的战友之情。在上战场的前一天晚上,同学们相约埋伏在西摩尔史托斯的必经之路上,给他蒙上被单和枕头,让他看不清也叫不出声,然后把他狠狠地殴打了一顿。
前两位老师都对学生有害无益,幸好还有第三位老师,他是一个40来岁的老兵,名叫卡钦斯基,绰号“卡特”。卡特教给新兵的都是战场上最实用的生存技巧,比如,怎样用湿木头生火,比如,在战场上不要用刺刀,而要用铁锹——铁锹可以直接从敌人的肩膀和脖颈之间劈到胸口,而刺刀却常常卡住,只有猛踹对方一脚才能拔出来,而这个瞬间,自己也容易被刺上一刀......你看,这都是课堂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卡特还有一个绝活,就是总能像指南针一样精确高效找到食物。保罗甚至觉得,就算把卡特派到沙漠,他也能在一个小时内,张罗出一顿有枣子、烤肉和红酒的晚餐。
战友
书中和主人公一起参军的同学很多都死在了战场上。
贝姆是保罗那一批学生中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人。在康托列克动员同学们参军时,贝姆提出,这事他得先回家跟父亲说一声,却立即遭到了康托列克的嘲讽:“瞧瞧这位宝宝,他要和父亲说说,也许还得和奶奶谈谈!”贝姆最后还是报名参了军。结果贝姆上战场第一天就被流弹击中弄瞎了双眼,走不回战壕,很快被打死了。瞎眼的贝姆,恰好是所有同学的缩影,他们都被盲目地推向战场,最后也大多都死于非命。
克默里西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保罗和米勒一起去看望他。克默里西躺在床上,虚弱地抱怨脚太疼了,不知道自己已经截肢,根本没有脚了。米勒一直盯着克默里西的靴子,因为他知道克默里西活不了多久了。没过几天,克默里西在痛苦中离开人世,临死前指定米勒继承他的靴子。
保罗请伤病假回老家时,去看望了克默里西的母亲。克默里西的母亲哭着指责他:为什么我儿子死了,你却还活着!这个话很伤人的,然而见惯死亡的保罗早已学会麻木。克默里西的母亲又问:儿子是怎么死的?保罗毫不犹豫地撒谎,说他心脏中了一枪,直接就死了。
保罗还有一个战友叫德特林,站前是个农民,只关心什么时候早点回家和他的老婆以及马儿团聚。一天,他在驻地附近看到一棵樱桃树挺立在晨曦中,开着白花,美极了。当晚,他折了几根樱桃的树枝,开始打包,竟准备一走了之。保罗劝他别干傻事,终究没能劝住。德特林还是走了,但据传很快被捕,上了军事法庭,从此再也没人见过。因为看见樱花很美,而决意换个活法,这放在和平年代绝对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在战场上却显得格外残酷。
反思
这仗到底为什么而打
有一次士兵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仗到底为什么而打,某个士兵问:我们在保卫祖国,可法国人也说他们在保卫祖国,到底谁是对的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不明白。卡特是压轴发言的,他说:“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而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好像没人问我们。”
历史上的一粒尘土,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用于以往,它是一场“总体战”。总体的意思,就是动用国家的全部资源,说白了就是,每个人,每件东西,都要为战争服务。据统计,一战期间,德国81%的适龄男性都参了军,而这个比例在法国也是一样的。
结束语
今天我们读这本小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战争很残酷,和平很珍贵”这样的感性认识上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战和所有战争一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历史的因果,才能及时阻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而了解历史的方式,除了阅读正规的历史学著作之外,也可以去读优秀的小说,因为小说会通过个体的真实经验,为我们筑造对于人和事最基本的常识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