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果然没看完。
目标还是21世纪10年代定的,现在想想有点久远。
虽然知道某一个时间节点的特定意义狂欢并不改变时间的连续性,但是晚上宿舍楼里洗澡的时候听到有同学外放《沙漠骆驼》,还是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篇推送前半部分是放假前码的,全文时间不太连续……抱歉)
之前以为revit不难,毕竟老师给的练习图纸很简单,结果并不如预期。考完后同学讨论说,就好比老师给你一道十以内的加减法给你练习,考试的时候做两位数的乘除法,说不难受自己都不相信。
希望一切顺利。
前段时间看到了《学会提问》这本书,以前看过一些训练逻辑思维的书,但都有种看教科书的感觉,有些无聊,其实《学会提问》也有点像,可能是这段时间没什么课业压力,所以陆陆续续看完了。
《学会提问》这本书看完还是挺容易,但是边看边思考就很费神。主要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我不算典型的工科生,甚至当初学理科也并不是因为喜欢理科而是因为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选理科,对文科可能兴趣更高一些。但随着深入学习发现理工科愈发令人着迷,其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逻辑,渐渐学习后,后来就一直想变得更加理性客观。
《学会提问》首先列举出思考的方式等概念知识,然后论证演讲者或者作家让受众接受其观点的逻辑,即论证方式,而论证包括论据与结论,挺简单的,不再赘述。
《学会提问》里很多论证依据包括名词概念来自《思考,快与慢》,而恰巧这本书我也还留着,对比着看耗时但方便理解。后者论证了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为“快思考”和“慢思考”。简单来说,“快思考”就是下意识的思维捷径,我们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做出判断的方式,“慢思考”则要求更高,它需要我们通过外界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从简单概念可见学会“慢思考”何其之难。
“晕轮效应”就是其中让我印象较深的一个阻碍,我们对一个人的固有“标签”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某人某方面的成就或特征会对我们判断其所有其他的行为或者言论形成影响。
比如,明星吸毒这些问题好像总是能让粉丝倍感意外,但这不过是“晕轮效应”,我们对那些某方面有特长的人们总数抱有太多期待,性格,人品,总该一样不差才好。但是客观一点看待很容易便可以想到其实并非如此。
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需要关注论证的方方面面,不应该是论证中比较吸引人的部分。而作为提供论证的人,大概率会对你隐藏一部分内容。于是想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必须要抓紧每一个时机,找到逻辑的漏洞,思考论证的组成部分,抓住关键词,再看看有没有歧义。在书中给到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站在对立面上去思考,如果同一个论证词在其他立场也行得通,那便是不严谨。
书里还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说实话,很多实例看起来就是稀松平常不觉有漏洞,但是照着作者给的思维方式就是会发现问题,有时候会觉得在“杠”,有点那种意思。不过我发现“杠”和“批判式提问”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是杠是为了抬杠而抬杠,只是为了反对而反问,而批判式提问是为了论证对方的观点,厘清论证中的疑惑而存在,存在方式就是区别。
书里还提到我们注意一些除论证结构本身以外的东西。例如书中还提到了“价值观冲突”,价值观冲突是一个论证里比较难定义的一项,比如书中列举的一个例子:
“我们不应该让娱乐性药物(recreational drugs)合法化。这些药物引发了太多的街头暴力和其他犯罪行为。”
这句话里的理由的隐形假设即公共安全比个人责任更重要,无法接受这个隐形假设,论证的理由显然就不成立了。
关注论证结构,再到数据,找到是否有可替代理由,价值观冲突,关键词……
变成一个理性思考的人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精神持续集中,这通常很难。不过我认为坚持思考,坚持提问,友好交流,对思维方式的成长是有益处的。
暂时就写这么多吧。
《深河》在看,但进度比较慢,同时在看其他的书
保持思考,持续输出。
如果这些努力能让我慢一点麻木现实,那么,谢谢。